5月9日,一则“小学生写毕业论文并参加答辩”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一场网友间的热议,而引起这场热议的则是5月9日发生在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的一场小学生的毕业答辩直播。据了解,这场毕业答辩一共有800余名小学生参加,在答辩之前,每一名学生会根据学校提供的选题,进行论文撰写,最后的成果还将被收录到论文库中。而在这其中,譬如《家有“二宝”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论国足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等都在学校所给的选题范围之内。
消息一经曝出,网友当即分为了两大阵营。一方认为,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和锻炼到学生们,使其从小就能拥有开阔的眼界和深邃的思想;但与此同时,另一方却不断对此发出质疑声和反对声。
在笔者看来,此事的初衷虽然值得肯定,但其实这样的培养方式有着不少的弊端。把这样的教育方式用在尚且年幼的学生们的身上,在学业上大大增加学生们的压力的同时,也极有可能会让孩子们产生叛逆心理。最后孩子们很大可能会将论文撰写的任务交与家长、甚至是“万能”的网络,从而导致小学生的论文抄袭行为。因此,这样的培养方式实在不可取。
上面所述网友们对小学生答辩所产生的肯定和质疑,意味着公众们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参加毕业答辩又将会给孩子们施加一定的压力,但培养“优秀人才”的追求又与这样的压力形成了一对矛盾。究其本质来说,此番辩驳,实则是让“减负”还是“增负”这一大教育难题再一次引发了论战。
在2018年,作为全国人民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的“减负”号召才终于正式登上了两会,引发了一场举国上下的热议。而后“减负教育”也终于先后在全国各地正式展开。但多年来,孩子能够考取高分、考上名校已经普遍成为了中国家庭的主要追求之一。这样一来,家长们甚至于很多学生们对“增负教育”的赞同也便不足为怪。因此,一直以来,“减负”和“增负”都如同孪生姐妹一般,相伴相随。我们在说着“减负”口号的同时,仍旧很难逃离出“增负”的牢笼。
依笔者之见,“减负”教育的兴起,意味着大家已经深知,一味地给学生们施加压力不可取。按照教学规律来讲,正处于小学时代的学生们因为学习能力还十分有限,学习任务应该是不多的,也正因如此,小学本应该是学生们最无忧无虑的时间段。但与此矛盾的是,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各类兴趣班、提升班已经渐渐充斥在学生们的整个小学时代。正当学生们好不容易熬到了临近毕业,却还要因为毕业论文和答辩而苦恼,如今毕业好像也成为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学生们却只得暗暗在心里叫苦:“压力山大啊!”
然而,在众网友中,也夹杂着这样的声音:小学毕业就意味着已经十多岁,一味地写一些无脑文,孩子始终只能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关注周遭社会热点则有益于学生用更加敏锐、更加成熟的眼光看待事物。
让孩子能够关注热点、拓宽学生视野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然而,针对此次小学生论文答辩会来说,选题大多都过于生涩和费解。其中,甚至涵盖了“二胎”、“交通治理”等社会话题。“到底该不该再要一个孩子?”“说到回家的路啊,那就是三个字:‘堵堵堵!’”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不少能人智士已经对这些问题多次建言献策,然而始终还没能解决这些事情与人们本身之间的各种矛盾,时过多年,这些问题依旧让成年人们不断纠结和痛苦着。而此举想从小孩子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始终不是明智之举。从论文的选题、策划、写祖宗以及最后论文的答辩,各个流程无不需要孩子们去关注去思考,然而这些晦涩难懂的事物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说,无一不是难啃的骨头。若是让孩子们去为这些本不该他们操心的事情思考忧虑,那么成年人又与孩子有何差别呢?而若是硬要孩子们去啃这些骨头,那么结果的肤浅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也有网友调侃道:“家长们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又要开始写论文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调侃并不是空穴来风。小学临近毕业正是一个孩子们心智刚刚发育的年龄,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心理极为不稳定。刚刚对自己有了一些深入内心的认知,对待事物也刚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但与此同时,孩子们的叛逆心理也开始萌芽。一旦被逼迫着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孩子们很有可能想尽办法将论文的撰写任务交给其父母,代其完成。若是自己不愿撰写而又得不到父母的帮助,那么寻求网络的帮助后的论文抄袭行为也就有了萌芽的沃土。
所以在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孩子的世界有很多成年人无法理解的、弥足珍贵的思想,对待事物他们会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们的心智最终会成熟。因此,我们无须为了所谓的“深化学生思想”而给其施加外力。我们需要做的,应该只是引导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关心,仅此而已。
http://www.dxsbao.com/art/1566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