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钮钴禄·寒潮”席卷全国之时,暖气再一次成为人们眼中的“红人”。作为北方人冬天的取暖神器,暖气给他们带来了“去夏威夷度假般”的享受;而没有它的南方人,过冬基本要靠“一身正气”了。
暖气的前世今生
暖气,是现在北方地区的取暖方式,大部分北方人能够安稳过冬,主要得益于它。而在古代,没有暖气的北方先民也不会任由寒气侵袭。早在很久以前,他们就展开了各类采暖方法的实践,用以抵御北方寒冷的冬天。
起初,原始先民会利用动物毛皮,制成“貂皮大衣”来抵挡寒气。后来,随着火的产生,“烤火”成为了最原始的取暖方式之一。随后,火盆、火炉、火炕等便应运而生。古代的火炉有两种,一种是放在家里用于烤火的器具,另一种火炉则是可以随身携带的“暖宝宝”,它形似一个小提篮,人们会事先在篮子内放好燃料,拎着它出门就可以用来烤手。
明朝末年,人们开始用地暖供热,那时候的地暖并不是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地暖,但其已经有了现代地暖的雏形。明末的地暖主要是在地砖下铺设烟道和出烟口,在冬天,只要加热烟道,便可以使地砖发热,从而达到“地暖”的效果。当然,这种高技术、高经费的采暖设施也只有在明朝的皇宫里才能看到。
除了地暖以外,另一件皇宫取暖工具是火炕,这一取暖方法也一直延续至今。火炕大多是根据房间长度而定,多采取砖石结构,由炉灶、炕体、烟囱三部分组成,一般北方人家都会把炕和灶台连接起来,以便灶台做饭生火所散发出的热气会顺着烟道进入炕体,从而达到“热炕头”的效果。此外,火炕不仅可以取暖,还可以用于一般的坐卧休息,《三朝北盟汇编》曾这样描述“炕”:“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演变至今,火炕已经成为了北方人,特别是东北人居家必备的取暖神器。
到了80年代,北方地区采用燃烧蜂窝煤进行集体供暖。该方式通过在锅炉房内集中燃烧煤炭来加热供暖管道内的空气,从而获得热能,热量顺着供热管道便流进了家家户户。为了减少燃煤所带来的空气污染,进一步提高供暖质量,集体燃煤供暖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水电供暖,即通过水循环加热来进行供暖。
暖气起初是指暖气片,可后来随着取暖方式的多样,渐渐地,暖气开始“广含万物”,集体供暖也被纳入其中。
一条中国供暖分界线
寒风轻轻扫过路两旁枯黄的落叶,伴随着“簌簌”的声响,过路的行人裹紧了身上的大衣。阴雨绵绵的天气下,室内、室外这一对孪生姐妹似乎有了心电感应,同样的低温“捉弄”使得不少南方人叫苦连天。一位南方网友说:“在南方,室内的低温能给你把手冻出冻疮来,所以,冬天南方人《王者荣耀》的水平集体下降不是没有原因的。”与此同时,北方人却在室内穿着短袖,一边吃冰棍,一边欣赏窗外的鹅毛大雪,酷“热”难耐的他们,时不时还会打开窗户“凉快”一下。
北方人惬意的冬季生活,让许多南方人对“暖气”这一取暖神器产生了极大的向往,甚至许多人将“大雪”和“暖气”视为“毕生梦想”。
“中国供暖分界线”的存在却打破了南方人渴求供暖的梦想,这条供暖线大致位于北纬33°的秦岭淮河一带,上行则为集体供暖区,下走则反之。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开始为城市居民安装集中供热系统。但在经费、能源等条件的限制下,供热系统不能遍布全国,所以在当时便大致以南北分界线为基础,划出了一条中国供暖分界线。随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规定,累年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即被视为集中采暖区域。
这一硬性规定,打破了许多南方人的“暖气梦”,但如果抛开这条分界线,在南方实行集体供暖仍需要多方的思考。在一部分南方地区,能够称之为寒冷的天气日数只有短短40天。在广州、福建等地区,12月份甚至都还没有“入冬”。如果南方实行大面积的集体供暖,长时间的设备闲置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此外,集体供暖不仅需要建设供暖厂和锅炉房,还需要重新改造居民住房建筑,将管道埋入其中,以保证暖气通入千家万户。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得“南方集体供暖”成为了空想。
在资金因素外,技术也是影响“南方集中供暖”的一大原因。南方气候湿热,为了散热通风,其建筑墙体一般比较薄,据数据统计来看,北方的墙体厚度一般会达到37厘米,而南方只有约为20厘米的厚度,这不仅会使热量流失,削弱保暖效果,而且在凿开墙壁铺设管道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风险。综合考虑各种原因,不管是从地理角度,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南方实行集体供暖几乎是不可能的。
供暖“绝缘体”
有些位于南北方分界线的城市,“享受”着北方的寒冷,却因位于供暖区域外,便与暖气失之交臂,成了供暖“绝缘体”。
合肥在南北划分上属于南方,可是它的冬天却犹如北方的“模样”。常年零下的气温,如刀锋般刺骨的寒风,以及洋洋洒洒的大雪……合肥的“冬季标配”无一不在诉说着寒冷。“这几年合肥经常下大雪,学校因害怕道路结冰影响学生回家,常常是还没考试就放假了。”生活在合肥的王婷(化名)表示,“有时候,学校还会组织家长来扫雪。”
“大雪影响出行”的故事并不一定只发生在北方,南方的部分城市也可在这场“戏剧”里拥有自己的角色。王婷笑称:“每一次下雪都是一次可以买新鞋的机会。”在雪里行走的每一步都很艰难,她回到家后,等鞋上的雪融化了,鞋基本就湿透,不能穿了。
合肥虽不是集中供暖,但也有分户采暖的条件。据合肥热电集团提供的采暖费标准,144平方米以内的建筑面积,其供热价格为每平方米21.5元,一户普通人家过个冬可能需要额外交两三千元,而这只能维持大约一个月的热度。“一到冬天,没钱的用户会把窗户关紧,靠取暖器也可以勉强过冬;有钱的用户则会自己铺设地暖,让自己过得更舒服。而这两种室内的温差有时可以达到20度。”王婷表示,“贫穷”成为了阻碍集体供暖的一大要因。
除了供暖边缘城市,北方大部分农村地区也没有拥有暖气的权利。农村地区因布局分散,锅炉房的建设、输暖管道的铺设等都需更大的资金投入,在“得不偿失”的利弊权衡下,许多农村地区成了“集中供暖圈外人”。此外,高昂的供暖费使得“分户供暖”也成为妄想。
虽然一些农村家庭会在火炕前安装暖气片,但暖气片数量少,能温暖的区域仅是火炕前50厘米的范围,这种方法与集体供暖相比,缺点暴露无遗。在农村人家中,棉袄棉裤基本是标配;但位于同一地区的城市却别有洞天,室内温度可达25℃,短衣短袖才是“王道”。一个地区,两种温度,有无暖气决定了你是在“冰室”还是“火炉”。
http://www.dxsbao.com/art/1562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