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二十四节气原本是中国人对自然时间的划分,随着历史的演进,却生发出许多以此为据的文化习俗,二十四节气也发展为一种生命时间。以二十四节气为滥觞,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对今天仍然重要的文化传统。
清明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孝道和感恩的延续。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所写,“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慎终追远,是清明不可忽视的感伤情怀,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感受这份厚重,在这份厚重里体悟悠悠文化的精神力量。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顾太清】)作为传统节日,清明承载着人们对故人的缅怀追思;作为春日里的节气,清明同样孕育着未来和希望。
一捧鲜花、一炷清香,在绵绵细雨下,清明的传统习俗在一代代中传承。文明的习俗千百年而流传不息,归根结底就在于中华儿女对文化的信仰和坚持。随着时代变迁,慎终追远的文化传承没有变,对先人的追思和生命的敬畏也没有变,清明节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丰盈厚重的文明积淀和文化蕴含的反思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为世界上所有华人提供了“精神家园”,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知传统而后知传承,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忘来路,铭记历史;莫负春光,面向未来。我们要重视传承的重要性,把握传承的主动权。在一个个传统习俗中,我们要传承更好的清明文化。把历史铭记,为先人祈福,将优秀的文化传承绵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
http://www.dxsbao.com/art/1553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