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乃至动物社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人或动物个体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将个体从比较低级的状态提升为高级的状态。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而心理学也是每个个体生活过程中都存在的。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所参与的人的心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他的历史不算长,但是他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浙江师范大学图文信息中心门前竖立的孔子像,可以说明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众望所归的。
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是以1913-1914年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后来,经过很多伟大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内容的补充、修正以及发展,不断得以完善。
“学习”是教育心理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在现在的这个社会,可以说学习已经伴随我们了终生。虽然如此,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提不起兴趣的情况。这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以及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根据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他们在试误和学习之间建立不起联系。这些人的主观能动性阻止了试误和学习之间的连接。有些厌学的学生以及因为网瘾而荒废学业的学生被家长送到豫章书院、杨永信网戒中心这样的机构进行“治疗”。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他们通过电击治疗或者种种体罚手段让这些手段和不学无术的行为建立了新的联系,强行让他们之间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这些学生就通过负强化的方式不断增强正向的刺激—反应联结。
众所周知,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高等教育,但是基础教育相对来说不算好。在世界上,基础教育数一数二的则是一个比较让人容易忽略的国家—芬兰。芬兰这个国家基础教育之所以让世界认同原因有以下几点。1、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习,即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参与性学习。2、不急于求成,不古板,随着学生个性发展,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线上。3、从学生的个人出发,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会凸显优等生,同样不会贬低差等生。学生被平等的看待,不会被相互攀比。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会更多的帮助落后的学生,让他们尽力赶上来,努力达到相同的水平。4、他们的教学方式不是传统的说教,而是用体验、鼓舞的“玩乐”教学的方法,也就是由“替代性学习”变成“参与性学习”。芬兰教育充分和巧妙地利用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将教育和心理融合,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教育得以实现最大化,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
http://www.dxsbao.com/art/1543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