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0日,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在重庆江北机场落网。这桩三年前的旧案终于有了落幕的希望。
2016年2月14日,警方发现一名女子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该女子名叫谢天琴,是福州一中的历史老师。其22岁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吴谢宇作案后将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还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弑母后,吴谢宇还以母亲名义借款144万。
案发后,随着媒体的持续报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起弑母案,人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吴谢宇弑母的动机。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一些自媒体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化身为“侦探”,分析出一个又一个的“真相”。
现在,随便在一个搜索引擎上输入“北大学子”“弑母”等关键词,就会出来很多相关文章,例如《北大弑母案内幕:父母婚变是把刀》《吴谢宇弑母案检讨:全能自恋与乱伦焦虑》等,这些文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吴谢宇弑母的动机。看起来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只要读者去深究就会发现,所谓的知情人只是杜撰。看起来很可靠的证据也不过是自媒体作者的臆想。
前几天,一篇名为《北大弑母案独家内幕(一):婚外情》被读者疯狂点击。这篇文章指出:吴谢宇的父亲有外遇,并且曾被吴谢宇撞破。吴谢宇因为父亲对家庭的背叛以及想摆脱母亲控制的渴望,从而做出了弑母的惊人举动。
这篇文章看起来有根有据,但细细推敲就会发现它的结论根本站不住脚。消息的来源都是据知情人称,这个知情人到底是谁?是吴家的亲戚还是吴家的邻居?谁也不得知。并且与吴家有交往的人都说,吴谢宇的父亲与母亲感情和睦,也正是这样,吴父死后,谢天琴没有再嫁。而这篇婚外情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吴父与谢天琴都已死亡,吴谢宇又不愿意吐露案情相关的东西,死无对证便是如此了。
在这些“名侦探”的笔下,吴谢宇弑母的原因已然揭晓:一是教育出了问题,吴谢宇成绩和人品一直很好,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称赞。这样的人为何会杀人?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二是家庭的问题,与谢天琴共事的老师评价其低调内敛、清高、对自己要求严格。这样的一个人可能会把自己的一些要求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反抗之时即是悲剧发生之时……
不重事实反而致力于案件的推测,自媒体从一个事实陈述者变成了“神探”,这样的错位,绝不会是一件好事。媒体本是舆论的引导者,让读者了解事件真相,但现在看来,某些自媒体非但没有去挖掘真相,反而力图推测出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真相”。弑母案不该从一个引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演化成用来刺激读读者感官神经的悬疑故事。
其实,这已经不是自媒体第一次“推测案件真相”了,之前的“清华朱令案”“南大碎尸案”都有一些自媒体在其中“和稀泥”。南大碎尸案发生后,《南大碎尸案凶手人格分析》《南大碎尸案最强大分析》《从细节分析南大碎尸案》等文章层出不穷。这些文章贴着“最靠谱”“最完整”的标签,把原来一团乱麻的案情搅得更乱,读者每天都会接收到一个新的“真相”。
仅凭某些自媒体的推测是无法找出凶手的,这些自媒体所做的推测也不是为了找出真凶。他们之所以这么热衷于案件的推测,无非是想蹭一波热度,借着备受关注的案子,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在这样一个人人皆可传播的时代之中,人们为流量和创意买单,一篇简单的文章放在网络上都可能有“10万+”的点击量。一个人加一部手机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自媒体。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表达,人人都在参与,人人都在分享。
但是,自媒体并不会因为大众的参与而变成一个法外之地,它应当为自己所传播的东西承担应有的责任和后果。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责是集散信息,传播新闻,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自媒体也一样,无论何时,它们都应恪守真实与客观的准则。
不去刻意地夸大细节,在完全弄清楚真相之前不做任何主观的推测,保护受害人的隐私,是一个自媒体应有的觉悟。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条件下,越是竭力猜想,越容易产生误判。所以,自媒体的任何言行都应有理有度,粗制滥造的“真相”始终站不住脚,更难以行之长远。
要想防范自媒体的陷阱,我们可以先从自身考虑: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我们的法律底线又在哪里?
除此之外,作为受众的我们也应该去辨别分析所接受的信息的真假,而非听风就是雨。我们需要的是真相,而不是推测真相的“侦探”。而那些所谓靠谱的“人造真相”,是不会被大众接受的。
http://www.dxsbao.com/art/1539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