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美丽风险》是著名教育哲学家格特.比斯塔的著作。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作者在这本书中主要讨论的是关于教育的风险问题,这里的风险问题是在职的老师都会遇到的但却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逃避漠视的问题。但是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会有风险的,毕竟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更何况真正的教育是人和人之间在打交道,人具有多样性,每时每刻的想法都有可能因为随机发生的一件事而改变,因此真正的教育不应该规避风险,而应该把握风险。
这本书主要从7个主题即创造力,交流,教学,学习,解放,民主和精通来讨论教育的风险。在这里,我想主要谈谈交流和教学这两个主题。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因此作者在这本书的第二章的第一部分就从宏观层面和有关教育过程和教育实践的方面来讨论在杜威的著作中“交流”这一概念是怎样被理解和理论化的。他认为真正的交流并不仅仅说是“发出”和“接收”这两个过程,还应该包括产生意义的过程。即在老师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通过互动以及共同参与,让参与这场交流的事物具有了共同性。我认为这里面事物具有共同性的意思就是说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交流同一件事,虽然双方可能有不同的见地,但是最后通过交流,最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或者即使最后双方的意见仍然有相左的地方,但是总有一部分意见大家的看法是相同,这样也会使得事物具有了共同性。在我看来,这可能就是交流最重要的意义,它不是单纯地从一方的观点传递到另一方,而是在这过程中通过双方共同的讨论与交流最后得出结果。
通过强调双方共同参与讨论与交流这一过程用当代很流行的观点来说就是“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观念。这些观念是把教育理解为人们通过互动和对话而共同学习的过程。但是这在作者看来是去除教育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教师的在场,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学习伙伴或者是学习促进者,用最为概述性的用语来说就是那些必须能给教育情境带来之前不曾有的东西的人。他强调了老师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从我的观点来说,我很赞同格特.比斯塔这个观点。
随着21世纪信息化世界的到来,科学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不仅仅表现在生活上,学习上也是如此。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很多的学习资料,解答也是十分全面,有时有些题或许老师都解答不出来需要上网搜索,甚至当前有一种声音说:“我们以后的学生可能将不再需要去学校学习,通过网络也许就能做到足不出户的学习。”但是这真的可行吗?当学生学习知识时,真的不需要教师的在场吗?我试想了一下,假设我现在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我的知识是通过网络这一途径获得的,我预定了很多的网络课程,并且这些课程都是我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我不需要老师的讲授。这在一开始接触的时候确实十分便利,但紧接着问题就来了,我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及不赞同的观点时又该如何呢?要知道网上的课程再丰富,但是它是固定的,它不能在你出现问题时和你进行交流,而且网络上有些知识点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它可能存在错误,毕竟系统是没有情感的,它的运行完全依靠人工代码。通过网络的这种学习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这种过程只能被称作为知识的传输,并不能称之为教育,因为它不存在一种真正的交流过程。因此教师的在场对于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这一观点,格特.比斯塔在交流的下一章中就论述了教学这一主题。他在这一章中论述了如何理解教学即什么是教学这一观点。作者认为要理解这一观点需要将它与“超验”的观念联系起来即教学作为“从外部而来”的事物。作者一方面从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从“接生术”式的教学来讨论什么是教学。他在文中也揭示了两种理解都有把教师从(我们所理解的)教育过程中去除的危险。但是他始终强调了一点:教学的“力量”不应该理解为教师所具有的力量。我将教学力量获得的这个过程比作一个送礼物的过程,假设教学力量是这个礼物,教师是一个将要送出礼物的人,那么学生就是这个礼物的接收者。那么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力量不是说由教师给予的这个礼物的完整度,而是说学生可以收到甚至最后收到的这个礼物的完整度。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但它同时也是一件很平凡的事。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风险。这种风险不是说因为老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或者学生的学习不够努力,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而导致的,它存在在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作为教师,我们真正可以做的并不是说去除教育风险,让教育变成类似于机器运作的过程而是应该让教育充满人情味,好好把握住教育风险。
http://www.dxsbao.com/art/1497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