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说过这么一句话:“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和猪之间的差别。”是的,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头猪之间的基因差异,是恒定的、可量化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则会完全超乎你的想象,乃至无法预测。人与人之间会因为种族、文化、性格、价值观等等产生诸多区别,但其实这些区别都可以归为一点:认知差异。
正如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的“想象共同体”的概念,它的本质就是“认知共同体”:认知水平趋同的人,更有可能结成虚拟的“社区”,在生活方式上、个人成就和社交关系中表现地更为接近。中国30年的社会发展,认知优势的构建经历了三个阶段:知识数量构建的认知优势,知识获取速度构建的认知优势和知识深度构建的认知优势。改革开放初期谁拿到的信息知识越多谁就更能够掌握全局,到后来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和繁荣,知识获取的速度成了认知优势的主要来源,未来的趋势便是认知的深度构成主要的认知优势,以指导我们更深层次地认识世界和规律,指导实践。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更多地是追求认知效率(了解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认清问题表象后的实质)。
而不是技术效率(学习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的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的问题都要学习新的知识)。
那么怎样提高认知水平和深度呢?书里给出了“临界知识”这一概念: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掌握临界知识需要首先掌握一些关键的底层思维方法:1、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读书不是摘记更多的知识,而是要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不要做“自己感动自己”的无用;2、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运用,举一反三。
3、放慢速度,记录笔记,启发经验。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临界知识的概念,作者引用了查理·芒格先生的一句话,“如果你总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安排你的经验。” 正如书中所举的一个临界知识的例子:复利效应。我们都知道,复利被爱因斯坦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么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比如网站的访问量越多,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就越靠前,那么网站的访问量就越多,这就是一种复利效应。人脉也是一种复利模型,一个人认识的朋友越多,就会有人愿意将你推荐给更多的朋友,那么你就能认识更多的人,而因为你认识更多的人,会吸引更多的人想要来认识你。这种复利模型完全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
这个世界太大,而我们的智慧有限,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往前推进一厘米
http://www.dxsbao.com/art/1381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