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该如何看待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孟彦弘

该如何看待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胡适

  胡适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久为人所指责的,就是他提出的“全盘西化”论。

  1935年,他撰写《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胡适全集· 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以下简称《全集》),谈到他在1929年《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引起巨大争议的“全盘西化”一词的使用,说主要针对的是“选择折衷”的论调,他认为这一论调的本质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完全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向世界化的路”。对引起的争议,他改称“充分世界化”;也就是吴景超所同意的胡适在英文中使用的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即译作一心一意的现代化,或全力的现代化,或充分的现代化。易言之,充分世界化,就是现代化。胡适也强调,“文化只是人民生活的方式”;作为生活方式,也不可能真正“全盘西化”。

  胡适之所以用“全盘西化”这样貌似过激的词汇,与他反对调和、折衷的态度密切相关。他在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8年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之后 ,就有人以《折衷的文学革新论》,认为胡氏“不无偏激之处”。他在1919年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我们对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特别用一段来解释“为什么要反对调和”:

  因为评判的态度只认得一个是与不是,一个好与不好,一个适与不适,——不认得什么古今中外的调和。调和是一种社会的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至多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免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去,不要回头讲调和。社会上自然有无数懒人懦夫出来调和。

  1935年发表《试评所谓“中国文化本位的文化建设”》(《全集· 四》),也对那些所谓“存其所存,去其所当去”、“去其渣滓,存其精英”、“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等“最时髦的折衷论调”很不以为然。他认为本位文化是没有危险的;在文化的冲撞、交流中,被淘汰、被摧毁的,多是没有生命力的;况且并不存在一个去取的标准来让人们去“存其当存、去其当去”呢。他认为“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将来文化大变动的结晶品,当然是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 ,那是毫无可疑的”。事实上,胡适还指出,从维新、到辛亥革命、到1926-1927年的国民革命,"中国本位’依然存在”。今天我们回头去看国民革命以后的这八十年,文化的摧残,并不是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是由于“破四旧”、城市无序这样的摧毁。

  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胡适“全盘西化”所针对的,是两种情况:一是折衷论,“妄谈折衷也是适足为顽固的势力添一种时髦的烟幕弹”;二是自恃我们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辉煌夺目而固步自封、蔑视外来文化。
青年胡适
青年胡适

  胡适1917年回国,《新思潮的意义》发表于1919年,取副标题为“研究问题 输入学理 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他在提倡新文化运动时,就已谈到了新旧文化的关系。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是手段,通过整理国故(即梳理、研究、评判旧有的学术思想),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显而易见,胡适并不是要抛开或否定中国固有文化,移植西方文化,而是要研究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创造新的文化。没有“整理国故”,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就不能“再造文明”。重新研究、重新评估,并不是简单地一股脑否定。许多人不理解胡适为什么在提倡新文化、推动新文学动时,突然提到“整理国故”——在胡适看来,没有对旧文化的研究整理,就不可能创造新文化。他把“整理国故”分为四步:第一步“是有条理的整理”,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学术、思想的前因后果;第二步“是要寻出每种学术思想怎样发生,发生之后有什么影响效果”;第三步“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把古人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第四步“是综合前三步的研究,各家都还它一个本来真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这才叫做‘整理国故’。”可见,这是项学术工作,要用理性的眼光、用学术方法来进行研究,而不是传教布道。胡适说:“现在许多人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这个话,放到今天,请高喊国学的人听一下,恐怕不是没有益处的吧。

  整理国故,原本是对旧的思想学术的整理和研究;但旧的学术思想文化的载体是古书,于是,整理国故便又顺理成章进入到校勘、整理古书的阶段。这也是胡适作为文史学者的本分,同时也与他“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发表于1919年)的主张相契合。如果胡适只停留在空喊整理国故,而没有落实到旧文化载体的古书的校勘、整理上,那倒令人不解了。

  1926年,他又发表《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全集· 三》),1929年提出“全盘西化”,1935年改用“充分世界化”。对西洋文明的态度,与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西洋文明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如何输入学理?况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即使想自外于这个世界,都已不可能。清晚以来,不少人认为西洋的长处是器,是物质文明;中国文化,才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政治体制上,都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不端正对西洋文明的态度,可以说,就不大可能真正实现“再造文明”的目的。

  胡适的这篇文章针对人们把西方物质文明仅仅当作是物质、是器,来强调物质或器所承载的文明。“这样充分运用人的智慧来寻求真理以解放人的心灵,来制服天行以供人用,来发放的质的环境,来改革社会政治的制度,来谋人类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这样的文明应该能满足人类精神上的要求;这样的文明是精神的文明,是真正理想主义的文明,决不是唯物的文明。”他1961年11月在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上发表了引起轩然大波的讲演《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也无非是强调1926年的这一看法,说“勉强接受科学和技术”,“至多也不过是一种只有功利用处而没有内在价值的东西”,是不行的;他要人们能“接受”、“赏识”西方的方明。

  他强调的,是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他要提醒国人注意,不要因为自己有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和积累,自恃文化辉煌而蔑视、排斥西方文明。他一生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史之学,提倡并推动文化的改造与更新,并不是真要消灭传统文化。如果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垃圾,是应该被扔进垃圾桶的东西,他又何必花毕生精力去研究呢!他在发表《我们对西洋文明的态度》的同一年(1926),针对美国人所著《世界史纲》称“中国文明在公元七世纪已到了顶点……从此以后一千年时间里……使中国文明值得记入这部《史纲》的不多”的说法,在英国发表了题为《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滞不进步吗?》(《全集· 十三》)的讲演,说“仔细研究整个的中国文化史,我们便容易相信七世纪的唐代文明绝不是一个顶点,而是好几个世纪的不断进步的开始”。在1927年1月25日的日记中,他说:“有一个问题很有趣,‘何以中国这一二百年中的进步远不如西洋之大?"(《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四册493页)在胡适看来,中国历史并没有停滞一千年,只是近一二百年的进步或发展不如西洋而已。这哪里是贬低中国文化、贬低中国历史呢!他在1930年1月30日的日记中,对政府废除春节很不以然,认为这是“剥夺民间的新年娱乐”(第五册644页)。这哪里又有半点“全盘西化”的味道呢!
六十年代,胡适在演讲。

  六十年代,胡适在演讲。

  在二战期间,为了让美国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他对中国文化曾作过过分的褒扬,如1942年他在华盛顿作《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文化方式》(《全集· 十三》),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自由、民主、和平观念与理想”即已产生;汉代“逐步推行文人政治,使人民享有统一帝国生活的种种权益,而不受政府过分的干涉”;中国有“思想自由和批评精神”。1949年又在台北中山堂作过《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全集· 十三》)的讲演。这些在特定背景下的发言至少说明,胡适并不仇视乃至要抛弃传统文化。今天号召国学、厉批胡适破坏传统文化的儒者,大概没有读到这些文章,否则他们一定要将胡适引为同道了。当然,胡适是不会变成“新儒家”的。他对中国文化是用理性和学术的眼光来审视,而不是用宗教般的热情来鼓吹。1948年发表《自由主义是什么?》,他就明确指出:“东方的自由主义运动始终没有抓住政治自由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始终没有走上建设民主政治的路子。”这不是在纠偏,而是对特殊背景下的演讲的理性申明。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1929年国民党宣传部长叶伧楚发表一篇起首说“中国本来是一个由美德筑成的黄金世界”的文章,胡适发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全集· 二十一》),进行了有力驳斥。他说,徐世昌的北洋政府还敢下令废止文言的小学教科书,而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公告居然还是用四六骈体文,“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今日国民政府所代表的国民党是反动的”;随后他“举思想自由作例”,谈到他所参与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我们当日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反对孔教,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

  这就可以理解胡适为什么会对竭力鼓吹中国传统文化,如新儒家,始终保持批评的态度了。

  胡适日记1943年10月12日,读张其昀所办的《思想与时代》,蒋介石出钱,主要人物为钱穆、冯友兰、贺麟、张荫麟。“此中很少好文字……张其昀与钱穆二君均为从未出国门的苦学者,冯友兰虽曾出国门,而实无所见。他们的见解多带反动意味,保守的趋势甚明,而拥护集权的态度亦颇明显。”——在他眼里的所谓“反动”,主要是指他们“拥护集权的态度”颇明显。何兆武《上学记》回忆西南联大,谈及冯友兰,就说:“当年我们作学生的大多对冯先生印象不佳,主要还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冯友兰对当权者的政治一向紧跟高举,像他的《新世训》最后一篇《应帝王》等等,都是给蒋介石捧场的。在我们看来,一个学者这样做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有失身份。”邹承鲁也说西南联大时期“最佩服的是陈寅恪,最不欣赏冯友兰”。

  1961年9月,他发表《怀念曾慕韩先生》(《全集· 十九》):“三十年前,我对他的议论曾表示一点点怀疑:我嫌他过于颂扬中国传统文化了,可能替反动思想助威。我对他说,凡是极端国家主义的运动,总都含有守旧的成分,总不免在消极方面排斥外来文化,在积极方面拥护或辩护传统文。所以我总觉得,凡提倡狭义的国家主义或狭义的民族主义的朋友们,都要得特别小心地戒律自己,偶不小心,就会给顽固分子加添武器了。” 可以说,终其一生,胡适对颂扬旧文化,都没有放松警惕。
冯友兰
冯友兰

  总之,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充分世界化,不是全盘破坏。他接着要说的,是“睁眼看世界”,反对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的是要学习西方的自由、民主,反对民粹。他旨在说明,不要以自己的文明很高明为理由,本着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天朝心态,拒绝认真、全面地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全盘西化”之于胡适,是一个口号,是一种态度。1935年3月17日,胡适在《独立评论》第142号的编辑后记(《全集· 二十二》),最可以说明:

  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我同进指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现在的人说“折衷”,说“中国本位”,都是空谈。此时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如果我们自命作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缺而已。……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去的。

  其实,一个民族,她文明中优秀的分子就像人的基因,你不查核、不表彰,它也在起着作用;一个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熏染,就像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一样。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除非用暴力,或者脱开(如幼年出国),否则很难彻底摆脱她对自己的影响;至于真正的彻底否定乃至毁坏,恐怕非借暴力洗脑,不易做到。相反,对外来文明优良因子的吸收,如果不大力提倡,是很难让人有意识地自觉地去吸收的。

  本文载2016年10月9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原标题为《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全盘西化论”》。

http://www.dxsbao.com/art/134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话访缙云蝶变乡 探求通途共富路

话访缙云蝶变乡探求通途共富路张艳蒋铭轩/文王冰爱李陆孝/图“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在之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了浙江地区发生了系统性、整体性的精彩蝶变。为深入学习、坚持落…… 缙乡共富调研实践 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语为墨,筑梦成歌

在心灵的幽深处,有一片梦幻的净土,那里的话语如星子般闪烁,等待着被描绘成璀璨的画卷。“心语汇梦”志愿服务活动,恰如一…

树达学院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

学院青工部、青发部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通讯员黄颖曦彭湘)11月23日上午,我院文法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政青春,惠社区”:公管院学子深耕养老志愿服务

随着“政青春,惠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持续推进,公管院的学子们再次深入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服务。本周…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公管院学子社区服务成效显著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公管院学子们的专…

公管院学子社区助理服务显成效,居民满意度攀升

在推动社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征途上,公管院的学子们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以社区助理志愿者的身份,将…

最新发布

《湄公河行动》通俗但不说教
彭于晏为扮演探员方新武下了苦功夫。  《湄公河行动》用了通俗并且不说教的形式让大家记住了那些冤死的亡灵以及禁毒的英雄们。而电影里面一些真实的纪录片镜头则不断地提醒你,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件,不是虚构的 …
8500件文物见证丝绸之路历史 一张地图估价1.2亿
  国庆期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华丽亮相,61国(地)艺术精品和重要文物,首次跨越两千年的历史时空对话敦煌。  据策划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文博会文化年展共 …
马云牵手斯皮尔伯格能否拯救“垂死”的电影?
“我跟ET的共同处一是都长得比较奇怪,二是都善良友好。”说着这样的话语,长得像外星人的马云与拍过电影《E·T·外星人》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昨日有缘而聚。不过,两人的会面不是畅聊外星人,而是要联手电影合作 …
捅马蜂窝式网红是对恶搞文化的迎合
  日前,重庆市大足区一名29岁小伙子为了让直播更火,冒险去捅马蜂窝。10月4日晚,蒋波等6人花500元租了一台吊车来到马蜂窝树下。他戴上摩托车头盔,披上雨衣,站在吊车上来到30米高树头。直播不一会儿,同伴就 …
美国著名朝鲜史专家、哥大教授涉嫌抄袭和伪造史料
  据朝鲜新闻网(NK News)报道,美国著名的朝鲜史专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尔斯·阿姆斯特朗(Charles Amstrong)涉嫌抄袭和伪造史料。目前,这一事件在美国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2013年阿姆斯特朗在康乃尔 …
宋楚瑜声称台湾没有文盲 大陆还有2、3亿(图)
& 160;& 160;  【宋楚瑜:台湾没有文盲大陆还有2、3亿人口是文盲】宋楚瑜在10月7日晚的《新闻面对面》节目中,不但在节目中称台湾为“主权国家”,在谈到两岸话题时,甚至声称“大陆还有2、3亿人口是文盲”。…
李小龙电影被指宣扬白人至上 粉丝斥“人格谋杀”
  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外媒称,以武术影星李小龙早年美国生活为题材的最新电影《龙之诞生》(Birth of the Dragon),被他的影迷批评为“白人至上和埋葬了”他的传奇。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0月6日报道, …
方闻谈艺术:西方绘画重“状物” 中国绘画重“表意”
  【编者按】  方闻,1930年生于上海,先后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艺术考古系主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等职务。以下文稿是其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所举办的“第十七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
李银河谈人生在世最值得做的两件事:一是写 二是爱
  社会学家李银河近日最大的新闻,是她尝试了一次医学美容,并把全过程以学者的严谨态度记录下来并公开发表。有人无法接受一位学者居然又做美容又做广告,好像学者天生就该蓬头垢面。于是,美容这件小事儿,让 …
郭敬明:现在写作渐归向直白有力
  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及粉丝们的力挺,郭敬明(图右)哽咽着说:“我多希望有一天,喜欢我可以成为一件值得你们骄傲的事,而不是说不出口的秘密。”  “在《幻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了,一方面是没有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