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老舍投湖的种子,在何时埋下?

来源:澎湃新闻

  “我当时写完老舍这篇之后很长时间没有走出来,《花开花落有几回》是我自己在《人有病,天知否》这本书里最喜欢的。老舍就是花开花落,起起伏伏。他升得那么高,又摔得那么惨,最后以死亡告终。很多人都说那天晚上如果他扛过去了,可能就不死了。”学者陈徒手时隔十几年再谈那篇文章,仍然十分动情,对于老舍在那个时代中所遭受的一切唏嘘不已。

青年时期的老舍。

  青年时期的老舍。

  今年是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这几年一逢老舍祭日,学者陈徒手都要应付媒体。在北京青年报的大楼里见到他的时候,澎湃新闻记者问他是否厌烦这个话题,是否觉得人们在消费老舍。陈徒手说:“这绝对不是消费,这是个很严肃的事情。我多次听说,有不少人提议在太平湖设一个碑,写‘老舍遇难处’。我听了心里不好受,但觉得值得做。我觉得老舍的心路历程很值得研究。当时的“极左”政治活生生地就把一个人吞没掉了。这还要下大功夫去反思,还需要跟更多的读者去说、去交代、去剖析。”

  老舍的悲剧因素,是十几年来铺垫所得

  陈徒手一直在想老舍在1966年8月24日那一天是怎么过的:他是怎么离开的家,又是沿着什么样的线路走到太平湖去。那天,老舍究竟在想些什么。那天,老舍可能经过了人艺剧场的门口。毕竟他有那么多部话剧在那里上演,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我估计他到那会有个停步,停下来看看那个剧场。”陈徒手说。

  和很多人一样,陈徒手对老舍之死充满了兴趣。在三联书店2013年版《人有病,天知否》中,他给每篇文章新增了题记。在《老舍》一文的题记中,他这样写道:“1966年8月他自沉于太平湖,那一天他究竟在想什么?一路走来一路想,他因何最后在昏暗的湖边身心崩溃?一大批作家学者官员在同样的地方挨打受辱,为什么偏偏是老舍先生‘自绝于人民’?他心里的痛苦纠结在哪里?解不开的思想疙瘩又在哪里? ”

  但和很多人不同,他没有选择去还原老舍去世的那一天。《花开花落有几回》直到倒数第三页,才开始讲老舍的的死,从1966年1月31日北京人艺的种种人事变动说起。这段写的很简洁,节奏也很快,像疾风暴雨,一句一读敲打在人的心上。

  老舍的死,被揉进了一系列的风云骤变中,是一整个政治变动链条中微小但却不可或缺的一环。“8月24日,老舍沉湖自杀。”陈徒手把这一事件浓缩成了这十个字,轻描淡写但又异常沉重。

  当被问及这样的写作安排时,陈徒手说老舍之死已经太多人做过了。所以他不想重复,想找些新的角度。作为一个史料收集者,借工作之机看了北京人艺的艺术档案,给了他一个宝贵的机会,使他得以从老舍与人艺的“悲欢离合”中窥得老舍其人,得以把引发老舍死亡的原因往前推,去看看这个种子,在何时埋下。

  “老舍的死绝不能只怪罪于那几十个抡着皮带打人的红卫兵!” 这是《花开花落有几回》一文的结尾。谈到这个结尾,陈徒手很得意,他说自己写作有个小癖好,就是特别注重每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他喜欢这个结尾,“因为这个结尾给人很多想象。”同时也表明了,老舍的死绝非在太庙挨了红卫兵一顿打那么简单。相反,老舍身上的悲剧性因素,是十几年来铺垫所得。只不过恰好,在那顿挨打后爆发了,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的悲剧因素其实在他最辉煌的时候就埋下了,他就是不被信任。党内很多人对他是有意见的,觉得他是资产阶级分子;没有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这是最根本的。从1950年代初期一直到‘文革’,对老舍的异议一直都在,老舍也能感觉到。”
《龙须沟》剧照,上映日期1952年。
老舍投湖的种子,在何时埋下?

  《龙须沟》剧照,上映日期1952年。

  陈徒手说,大家原来总觉得老舍的死,好像是他那天被打之后突然产生的念头。但其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他和共和国有很多相关联的悲哀”。老舍之子舒乙曾对他说,老舍写了三十多个剧本,光话剧就17部,这是相当高产的。1951年《龙须沟》演完之后,老舍特别高兴,老演员郑榕告诉陈徒手,当时老舍把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叫到他丰富胡同的家中。按照老北京的风俗,请了大厨师,带着徒弟,背着一口大锅,做了一百道菜。老舍在院子里设宴招待。那天老舍喝多了,特兴奋,说了很多感谢的话。

  陈徒手觉得《龙须沟》这个例子特别能说明问题:在成功的同时,也有很多悲哀的种子已经被埋下。

  “周总理特别喜欢《龙须沟》,觉得这个戏让穷苦人民知道了是谁领导他们翻了身。他觉得老舍的剧本比《人民日报》社论都管用,解决了大问题,让穷苦人民知道了是谁领导他们翻了身。 周恩来跟周扬说,你得好好宣传一下。后来周扬就在《人民日报》写了一大版文章,夸《龙须沟》。还想给老舍颁奖。但马上就遇到障碍,当时解放区来的作家、理论家不干了,说老舍没参加解放斗争,他那时候在美国 。彭真知道以后说《龙须沟》是写北京的,可以由北京市来颁奖,所以后来“人民艺术家”是北京市颁的。所以这个事情一开始就很多纠结和矛盾。”
老舍喜欢植物。
老舍投湖的种子,在何时埋下?

  老舍喜欢植物。

  老舍的力不从心

  陈徒手觉得老舍也不是没有反抗,但他的反抗都是一些微小的反抗。舒乙告诉陈徒手, 老舍写《春华秋实》,改了十二遍,光是修改稿就五六十万字。周恩来看了第九稿彩排之后,仍觉得不理想。当时是1955年,“三反五反”已经接近尾声了。周恩来就说,我现在把党的政策完完整整地告诉你,你根据我的结论去写。但是不能太概念化,要艺术。

  到了最后,整个剧本,关于大的主题,人物形象等问题,谁都能提意见。工商局代表、资本家代表的意见都必须得采纳。这些老舍都听了,也都改了剧本,但他在最后时刻“反抗”了一下。关于剧名,领导提了一大堆诸如《保卫胜利果实》《在一家私营铁工厂》《为人民服务》等等,多达二十多个,但老舍坚持用《春华秋实》,即使领导觉得这和整个革命斗争的气氛不吻合。

  在其余时刻,老舍还是脆弱的,无法反抗的。虽然如此,他仍然努力跟随新中国发展的脚步,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局限性。很多时候,面对革命运动题材,他力不从心。

  陈徒手回忆,当时他采访人艺老演员叶子,叶子说大跃进时期老舍腰疼得厉害,实际上他并没有过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最多就是在街道动员的时候捐点铁器,因此他和外面热火朝天的生活还是有距离。有时候实在写不下去了,他一幕就写几句话。跟演员说,你们自己去编吧。还有的时候,演员的台词是直接挪用《人民日报》的社论,诸如“共产主义是桥梁”。写《青年突击队》的时候也是这样,根据劳模英雄事迹写。演员们到下面去体验生活,回来直接把素材给老舍,老舍现写。

  “所以说他的努力还是有局限性的,他也知道自己干不了这个事情。”陈徒手说,1957年初春时候老舍对自己有反思,他懊恼,觉得自己就是个搬运工,没有任何艺术技巧。“我觉得这是他的一个痛点。他在二三十年代已经是很成名气的了,写那么好的文字,塑造那么好的人物,再去做这种很低水平的、完全是政治化的工作,对于他的艺术天分来说也是一种折磨。他解放后没写什么小说,只有一个《无名高地有了名》。我看那个小说也很生硬。他写字的能力已经彻底被毁掉了。《四世同堂》等作品,这还是他偷偷摸摸写的,虽然也还可以,但是相比他三十年代的作品,确实有很大的落差。后来看他给《人民日报》写的文章,他已经适应了《人民日报》的语调和情景。一个作家本身独特的个性已经没有了。”陈徒手感叹道。

  但老舍的魅力就在于他的立体性和复杂性。一方面,他懊恼于自己写出的文字,但另一方面,他仍然十分积极地进行同类型的创作。他力图让自己的话剧作品反映革命生活,有时候甚至是先于生活一步,呈现出来。

  “他写《红大院》、《女店员》都是跟着运动走。《红大院》写城市人民公社运动。当时城市人民公社还在酝酿,正在制定方案。老舍抢了先机写,写好之后就开始排练。但城市人民公社迟迟没有成立,戏不好上演。于是全剧组就等待。忽然听说天津成立了城市人民公社,剧组就飞奔去体验生活。但当时经济形势不好,随着1959年、1960年大跃进出现的失败迹象,城市人民公社就一直没成立。所以老舍的剧本赶了个早,可能演了几场就草草结束了。”

老舍自尽的太平湖
老舍自尽的太平湖
2006年,新太平湖出现在北京,它由北护城河西直门暗涵至新街口大街段拓宽改造而成。
老舍投湖的种子,在何时埋下?

  2006年,新太平湖出现在北京,它由北护城河西直门暗涵至新街口大街段拓宽改造而成。

  1965年,老舍已经不再是人艺的座上客

  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就艺术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中共北京市委负责人彭真、刘仁进行批示。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又在中宣部《关于全国文联和各协会整风情况的报告(草案)》上进行批示。

  北京人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样的漩涡也波及了老舍。到了1965年,老舍已经不再是人艺的座上客了。老舍家离人艺很近,走路就能到。以前每年人艺有重要的演出都请老舍去看,到了1965年,人艺不敢请他了。后来他去日本访问,回来之后写了一篇很长的游记,给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没有发。这对老舍的打击非常大。

  同年,《北京日报》还暗地里排了整版文章,批判老舍、焦菊隐。文章都排好了,但可能因为当时领导还没考虑很成熟,就没见报。如果当时按照斗争的程序,一见报,就等于老舍在那时候就作为批判对象,提前被抛出去。但陈徒手觉得,如果1965年老舍就被批斗了,那可能他1966年就不会自杀,因为他就有心里准备了。所以1965年的这次化险为夷,实际上也为他1966年的自杀埋下了一个伏笔。

  “所以1965年和1966年,老舍的内心绝对是非常不平静的,他想努力跟上形势,但已经非常吃力,还被排斥在外。他积累了好几年的绝望,只是到挨打以后那种绝望突然爆发。虽然说当时有斗争,挨打了,但我觉得主要还是那个极左年代给他的压迫,那种抛弃。我觉得这是他的死因之一。”陈徒手说。

  在《花开花落有几回》的最后,陈徒手写了这样两段话:

  “等到‘文革’一结束,《茶馆》剧组的人们一下子似乎重新读活了《茶馆》,读懂了老舍。但他们又惶然表示:不能全懂。”

  陈徒手说这是人艺的老演员跟他说的。他们说,“文革”之后重新排戏,有一种做梦的感觉。残酷的政治斗争之后复排了这么个戏。他们一遍遍的谢幕,眼泪全掉下来了。老舍不在了,焦菊隐也不在了,都不在了。其中几个演员在“文革”期间也在监狱里好多年,他们都经历了大起大落。重排的时候,演员们台词都没有问题,但他们内心的沉淀都不一样了。

  而回忆起1998年在人艺档案室抄档案的那段时间,以及当时和人艺老演员一起回味那个荒诞年代的种种往事,陈徒手也觉得恍恍惚惚,像是做了一场梦。
《茶馆》剧照,上映日期1982年。
老舍投湖的种子,在何时埋下?

  《茶馆》剧照,上映日期1982年。

  “档案室在人艺剧场三楼的房间里,都是1950年代的旧柜子。档案保留得特别好,是按照剧组分类的,比如说《茶馆》这个剧组的档案,就装在一个大盒子里,里面有导演的手记、场记图、演员的人物小传。全部都有。

  “除了林连昆生病了,于是之老师说话不行了,其他编导、演员我都采访了,特别难得。” 陈徒手至今仍觉得自己幸运。他说作为一个史料工作者,自己大部分时候是在和历史赛跑。跑得慢,就追不上了。而在老舍这件事情上,他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很多单位的档案现在都不容易看到了”。

  就像老舍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起起伏伏一样,陈徒手见证了老舍在1950年代之后的起起伏伏。唯一不同的是,老舍作为一个时代的亲历者,他有太多的无奈和苦衷,无处言说。而陈徒手作为一个史料收集者,幸运地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供人们参考、回味和警醒。

http://www.dxsbao.com/art/123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三下乡活动感想——璀璨的文艺晚会

在三下乡活动中,我们迎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艺晚会。在忙碌的日程之间,我们抽出时间进行排练,以呈现给当地学生和老师们一场精彩的演出。在文艺晚会中,我们展示了各种节目形式,如歌…… 李华灵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活动感想——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现状

参与三下乡活动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通过与当地学校师生的交流和合作,我目睹了乡村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滞后。…… 李华灵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活动感想——感悟与收获

参与三下乡活动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们不仅是赋予乡村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者,更是与他们共同成长和学习的伙伴。在与乡村学生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对教育的渴望和追求。虽…… 李华灵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活动感想——为足球比赛做好准备

参与三下乡活动的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是与当地小学生进行足球比赛。我们在活动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技术练习、战术训练和团队合作。在足球课上,我们学习了基本的传球、射门和防守技巧…… 李华灵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活动感想——有趣的DIY动手创作课程

在三下乡活动中,我们还有丰富多彩的DIY动手创作课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DIY风筝课程。我们亲自动手,将彩色纸、竹子和绳子等材料制作成了自己喜欢的风筝。在课堂上,老师们耐心地教给我…… 李华灵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活动感想——多彩的体育课程

在三下乡活动中,我们不仅注重学术教育,还注重体育教育。通过组织各种体育课程,如足球课、篮球课、排球课、羽毛球课、乒乓球课、跆拳道等等,我们既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竞…… 李华灵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感悟--炽阳社会实践队

今天,我们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炽阳社会实践队来到了位于新安镇乡村的龙潭秀英小学,开始了为期十天的三下乡活动。当我们步入这片寂静的乡村,迎接我们的是学校师生们热情的欢迎…… 李华灵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开班仪式--炽阳社会实践队

今天,我们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炽阳社会实践队成功地举行了在新安镇龙潭秀英小学的三下乡活动开班仪式。全体学生和炽阳社会实践队队员齐聚一堂,共同召开三下乡活动的开班仪式。…… 李华灵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贵州师范学院学子三下乡:以苗绣织梦,情暖化屋村

在这次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的“三下乡”活动中,我有幸参与了禁毒防艾宣传和民族文化调研的一系列工作。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

“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盐河巷小吃街调研

2024年7月13日下午五时,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了盐河巷,开展了一场有关食品…

“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参观豆丹培育基地

2024年7月10日下午,在江苏海洋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夏振强老师的带领下,“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参…

“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参观汪恕有滴醋厂

2024年7月8日,江苏海洋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之参观汪恕有滴醋厂活动顺利开展。首…

“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巨龙路菜市场调研

“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巨龙路菜市场调研2024年7月6日上午十点,本次“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

最新发布

东阳木雕装饰G20峰会主会场墙壁 陈设令人震撼
  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会议大厅墙壁上10处浮雕即为东阳木雕,其余未进入画面。 新华网 图  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 …
南京一小学一、二年级无英语课家长着急 学校:国家没强制
  京华网9月5日消息,据央广网开学没几天,南京有家长就反映,孩子所在的学校一年级没有开英语课。当地教育部门回复,小学一、二年级英语课不作要求,三年级正式上课。不过,家长们还是“很着急”。  钱女士 …
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落幕 日本选手获最高奖
历经三周赛事,日本选手木岛真优最终拔得头筹。早报记者 朱伟辉 图  9月2日晚,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落下帷幕。  历经三周赛事,日本选手木岛真优最终拔得头筹,获 …
征集 | 约你来讲,新《一千零一夜》
  “La verita non sta in un solo sogno,ma in molti sogni”   ————Da ‘Le Mille e Una Notte’  真理不是存在于一个梦里,而是存在于许多梦里。————《一千零一夜》& …
《星际迷航3》:科幻片越来越保守
  坠落到反派生活的星球后,《星际迷航3》变得套路百出。尽管存活下来的舰员不死光环全开,反派的智商也跟着落入凡间。但无论伪装、救人还是情感动机,不合逻辑的地方太多。《星际迷航3》的做法,无疑是以安全 …
抢救“千年病人”一场壁画展背后的文物工作
  韩休墓中,最大的壁画是《乐舞图》,宽3 92米,高2 27米。画的是胡人与汉人一起鼓乐吹笙、伴舞助兴的日常景象。考古工作人员要先清理再揭取。(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图)  韩休墓中所有壁画,要先用棉签沾着 …
“中国影协杯”剧作评选揭晓 陈建斌首捧编剧奖
陈建斌凭借《一个勺子》获奖后表示“非常激动”。  第七届“中国影协杯”电影剧作评选昨日在京揭晓,《老炮儿》(编剧:管虎、董润年)、《烈日灼心》(编剧:曹保平、焦华静)等影片获得“十佳电影剧作”荣誉 …
演员天价片酬有哪些钱规则和潜规则?
  因为央视接连炮轰演员高片酬,这个娱乐圈的“老大难”最近再次成为新话题。上一轮“高片酬”成为全行业乃至全民公敌是2011年前后,时年江湖传言的最高价为单集100万,也就是最当红的演员一部电视剧大约能拿到 …
学者梁其姿:中国文化本应崇尚素食
  梁其姿,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她曾求学于香港大学历史系(学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硕士、博士)。主要关注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中华帝国晚期及近现代的医疗疾 …
“读经运动”的失败是否该把“国学”一棒子打死?
  本周新京报一篇《读经少年圣贤梦碎:反体制教育的残酷试验与读经教主王财贵的产业链条》的报道,掀起了关于国内十年来“国学热”和“读经运动”现象的讨论。报道探访了一些在台湾学者王财贵“老实大量读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