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央视接连炮轰演员高片酬,这个娱乐圈的“老大难”最近再次成为新话题。上一轮“高片酬”成为全行业乃至全民公敌是2011年前后,时年江湖传言的最高价为单集100万,也就是最当红的演员一部电视剧大约能拿到3000万到4000万的报酬;这一轮,片酬峰值出现了跨越式飞涨,根据媒体曝出的数据,一些顶尖演员的单部剧酬劳已经以亿来计数了。单方面看,一个人相当于拿走整个剧组70%左右的投资,的确是当下绝地求生的中国电视剧行业一条畸形食物链,很容易被直观地认定“太高了”、“必须遏制”;然而,也有一方观点,特别是某些业内人士认为,价格应由市场决定,片酬高并非中国电视剧品质整体断崖式下滑的“原罪”。
为何看似简单的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如何理性看待演员片酬问题?首先得搞清楚亿万标价背后的钱规则和潜规则。
钱规则之一:疯传的高片酬绝大部分都是虚价
根据媒体披露的数字,周迅《如懿传》9500万,孙俪《芈月传》6000万,范冰冰《武媚娘传奇》3000万,高圆圆《咱们结婚吧》2500万,吴亦凡报价1.2亿,鹿晗报价0.8-1亿,杨洋报价7000万,严屹宽《隋唐演义》4000万,张翰《传奇大亨》3500万。这些价格属实吗?由于属于商业机密,且艺人片酬本身有多种支付方式,每一个人确切的税后收入很难核实,但是看到这份报价单,北青报记者联系到的经纪人、制片人的态度都很一致:没有这么高,有的人甚至实际片酬很低。上述名单中一位演员的前经纪人明确告诉北青报记者,此演员在那部戏里的片酬实际只有公开数字的四分之一;还有一位资深制片人说,签约价通常都比经纪人实际报价低。结论是,疯传的高片酬绝大部分都是虚价。
通常情况,演员的实收片酬浮动很大。遇到好剧本、好班底,主动打折或者象征性收个打包价格的很常见。孙俪接演《芈月传》正好赶上一剧四星改一剧两星,制作预算大幅收缩,很多战争大场面取消,她也自愿调整片酬。否则,如果按照市场价,郑晓龙应该用不起产后复出的“甄嬛娘娘”。
钱规则之二:有实力的演员常常以片酬入股
演员特别是金字塔尖的一线人物,对片酬都是讳莫如深的。投资方公开表态也是异常谨慎,说多了怕敏感,说少了又怕得罪演员。事实上,近年为了躲避敏感地带,演员片酬又新增了很多支付和变现方式。比如有实力有话语权的演员,通常会以片酬入股的方式与制作方合作。假设双方谈妥片酬1000万,演员会根据个人判断收取部分现金,剩下的入股参与分红。侯鸿亮的公司拍摄《欢乐颂》、《琅琊榜》给予主要演员的都是“正常价格”,但是事后经曝光正午阳光接连出资分别与刘涛、靳东、王凯等成立子公司,股权合作既“绑定”了市场上最稀缺的明星资源,同时也共享共赢了优质剧的市场红利。这种当下“最先进”的方式其实大大提升了一线演员的片酬想象空间,也使明星的实际收入更为隐性。
潜规则之一:有竞争关系的艺人哄抬“物价”
按照常理,薪酬应该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隐私之一。“您挣多少钱?”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礼貌的提问。为何艺人的薪酬却一个个堂而皇之昭告天下,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片酬相当于演员的身价,片酬价位方便“换算”成艺人属于几线的“地位”,有竞争关系的艺人之间确实存在哄抬“物价”的现象,里面有艺人的面子问题。比如上述名单中的几个“流量小生”和几位一线女演员,市场公开价格必然是相当的,有价无市的“高攀”并不少见。另外,很多演员对外喊出一个“天价”,有时也是变相拒绝不喜欢的剧本或者吓跑不靠谱的投资方。比如《琅琊榜》后胡歌如日中天,确实有土豪公司表示愿意付酬亿元甚至更高,但胡歌坚持边休息边挑剧本,成了有市无价的传说。
潜规则之二:一线演员不敢轻易接高片酬的活儿
事实上,上一轮电视剧“6000点”时摸高单集价格之最的某男星,因为接拍了一部有钱老板捧某女星的滥电影而一蹶不振,直至近两年转型综艺才慢慢恢复人气。他所走的弯路就是兑现了“虚高”的市场价格而过度消费了自己的价值。在片酬普涨的大环境下,脑子清楚的演员都清楚,真正该抢的不是钱,而是机会。
潜规则之三:资本运作、空壳公司推高价格
此轮片酬的暴涨大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跟2011年那一轮相比,速度之快和数额之高都超出了预计。正在湖南卫视播出的《麻辣变形计》去年上半年开机,马可和热巴都没出头,制作人何静说,眼下筹拍第二部时得知,两人的片酬至少涨了12倍。胡歌迄今接拍的最后一部电视剧是去年8月开机的《猎场》,据说片酬为2000万,还未杀青《伪装者》和《琅琊榜》就火了,2000万成了“大便宜”。 跟胡歌的案例比,更让从业者胆战心惊的是很多“小鲜肉”,压根没有任何作品问世,片酬就坐火箭了。
如果说2011年的片酬上涨,原动力是房地产、煤老板等海量“傻钱”入市,那么此轮非理性暴涨背后则有明确的资本运作的身影,特别是视频网站“看谁在终点前倒下”的疯狂烧钱。《如懿传》两家电视台购买价总和是单集600万,而一家视频网站的独播权是单集900万,不仅台网倒挂了,还直接倒逼了演员片酬的定价。之后,1500万成为国产剧的价格参考,市场开始比着《如懿传》喊价——有人说过去3到5个月,优质电视剧售价的上涨幅度相当于过去3到5年的水平。之前《猎场》出品方跟湖南卫视解约官司,也是因为半年之内少赚了两个亿。有人问,电视台奄奄一息根本没有购片上涨预算,视频网站无法盈利纯靠烧钱维持,如何维持市场在高价位运转?据说,有公司会“左手倒右手”,利用空壳公司买入的方式推高价格。总之,“天价”背后是生意而非演技和品质的提升,这才是让观众感到愤怒的原因。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文化旁白
“明星高片酬”并非无药可救
明星高片酬解决之难在于这属于是市场行情,就算是有些明星的片酬高达一个亿,但还是有人愿意花这份钱,外人就不好拦着。随着粉丝经济的迅猛发展,颜值高的小鲜肉就是有人愿意消费捧场,这也会推高一些明星的价码。现在一些青春片的质量不高但票房高得离谱,这应该怪明星还是明知戏烂却愿意买票的铁粉呢?别忘了影视圈向来不是道德与学术高地,人们主要是花钱买娱乐,如果能沾点涨知识、涨文化的边儿,那只能算是服务增值。
明星高片酬难解决,但也不是无药可治,它是中国影视圈乱象的一处显现。正如IP的泛滥成灾一样,明星高片酬也是创作能力不足所致。影视公司花大价钱买了IP,省了原创的功夫,这跟投资人把赌注押在大牌明星上,而不去追求故事的精彩和制作的精良一样,都是想偷懒走捷径,想不太费劲就把钱赚了。
所以,解决明星高片酬就要从物质层面追溯到精神态度层面——制片方敢不敢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导演有没有能力发现新人、激发新人?高明的导演往往能够让新人因一部戏而火爆,比如,李安导演就是捧红新人的高手。而那些功力不足的导演或者心虚的制片人才总想用小鲜肉的颜值去补影视作品的硬伤。所以,探寻是明星高片酬造成烂片还是烂片促成明星高片酬,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它们可能起源于同一个不那么端正的念头。
导演陈可辛曾经说过,如果头脑简单得只有赚钱这样一个小小的目标,那你就砸钱好了,别抱怨明星贵;如果你真的希望银幕上创造一个有温度有情义的世界,那么你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时间、精力,也要求导演自身具备相当高的修养。能用钱解决的事情是简单的,创造才是最难的,这种创造不仅是无中生有的剧本,也意味着创造出一位演员的戏魂。文/本报记者 肖扬
http://www.dxsbao.com/art/123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