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倾城面塑人,如花似玉妙丰神”,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面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经营,早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它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旨趣和技艺特色,其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因素。因此,面塑既是雕塑却又超越了一般雕塑的意义。自诞生以来,面塑始终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受到我国世代少有的“重视”,成为中华民族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
因此,于2022年7月23日下午,浙江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拜访石榴巷文化街区,走进“玉伟面塑”店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手口相传中,探究面塑艺术的内涵,共同开启“非遗愈人心,传承少年行”新篇章。
在刘玉伟老师的手里,不论是走街串巷地卖货郎、妙趣横生的童子、叱咤风云的齐天大圣还是各具神态的十八罗汉,或一颦一笑,或一怒一嗔,每一尊栩栩如生的面塑都仿佛被刘玉伟的手赋予灵魂。如今,他的十几套作品被河南省民俗博物馆永久性收藏,还先后获得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展银奖、河南省第一届民间美术展一等奖等奖项。在前不久举办的“百工献艺庆百年”展览上,刘玉伟的面塑作品拿到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新冠疫情初期,刘玉伟在沿袭传统面塑技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创作出了一系列鲜明的抗击疫情人物形象。有拼搏在最前沿的钟南山、奋战在一线的医疗人员、“喊话”不让乡亲串门的村支书等。“这既是为了记录这段特殊的时期,同时希望通过面塑作品,致敬一线的抗疫英雄们。”刘玉伟说。
从刘玉伟老师的诸多作品和声声诉说中,我们感悟到了面塑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感受到了潜藏在中华民族心中的文化密码,而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我们年轻人更应认识到面塑文化的魅力,积极投身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去,涵养一颗“了解非遗文化,保护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之心,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在我们的祖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42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2018年7月15日上午9点,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忆同窗寻访校友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许昌市农村信用社,采访在许昌市金融大厦工作的文学与传媒学院2015届毕业生陈姣阳学姐。在采访中,首先,就……
浅蓝 大学生网报 许昌学院查看全文 >>
2018年7月15日上午十点,优秀校友许山芒回到许昌学院。许昌学院电气(机电)工程学院“忆同窗”校友寻访实践队成员在学校的图书馆门口迎接了许山芒同学。随后,在实践队队员的带领下……
浅蓝 大学生网报 许昌学院查看全文 >>
7月14日早8点,我院“忆同窗”社会实践队员奔赴周口采访优秀毕业生陈婧,下午4点左右,队员于周口师范大学对陈婧校友进行了采访。陈婧校友在校期间一直都是活跃和出彩的,不论是学习……
浅蓝 大学生网报 许昌学院查看全文 >>
校友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财富,优秀校友在学校文化发展中占重要作用。寻访校友是一件有意义的重要活动,通过对校友的采访,了解校友的求学经历,汲取当中的宝贵经验,继承一代又一代的许院……
大学生网报 许昌学院查看全文 >>
2018年7月14日上午9点,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忆同窗寻访校友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许昌学院文综楼,采访在许昌学院毕业的现在在许昌学院后勤集团工作的王养忠学长。在采访过程中,王养忠学长……
大学生网报 许昌学院查看全文 >>
许昌学院硕果累累,优秀学子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为了传达母校对他们的思念,许昌学院电气(机电)工程学院“忆同窗”校友寻访实践队与七月十三日对于优秀校友进行采访。陈波学长毕业……
浅蓝 大学生网报 许昌学院查看全文 >>
2018年7月13日星期六下午两点,许昌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忆同窗”走访校友实践队的指导老师陈荣华带领着四名队员来到了漯河恒瑞淀粉集团对2006级优秀毕业生陈林林进行了采访。现任……
浅蓝 大学生网报 许昌学院查看全文 >>
2018年7月13号上午8点,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忆同窗”寻访校友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许昌日报社记者文学与传媒学院2015届毕业生朱兆浩学长。在采访过程中,采访队员就“记者”这……
大学生网报 许昌学院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