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脱贫攻坚——党和国家一直在路上

来源: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作者:花垣县观察团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苗寨调研,与苗族同胞膝足谈心,谋划发展,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并明确提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从此,十八洞村成了全国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的“摇篮”,全国的精准扶贫从这里出发。为了更加深入的领悟这十六个字,了解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以及了解十八洞村扶贫前后的村容村貌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改善情况。7月13日。“湖南工学院安工学院赴湘西花垣县18洞村精准扶贫政策暑期观察团”的所有成员,从花垣县坐车前往十八洞村。

关于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名字,还有个传说。当年古夜郎国打败仗后,翻山越岭来到湘西深山老林,发现了一个能容纳几万人的大溶洞,且洞内有十八叉溶洞,洞洞相连,于是便定居下来,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故名夜郎十八洞,简称十八洞。2005年,当地飞虫村和竹子村合并为一个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洞名作为村名,十八洞村由此得名。

翻过高山,越过大河,跨过直通天际的矮寨大桥,绕过蜿蜒前行的盘山路。就是美丽神秘的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这里。有热情的村民,动听的山歌,也有“苗外婆”针线里精美的织锦。新修的石板路。新扎的竹篾墙、新添的青片瓦、新刷的竹板房,构成一副优美的水墨图。

下车之后我们首先前往十八洞村村委进行参观。我们首先了解到,十八洞村所处的武陵山区是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里群山环抱,秀水奇洞,山水相连,美景得天独厚。但因群山阻隔,交通滞碍,民生维艰。苗歌“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真实的反映了真准扶贫之前这里的贫困生活。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贫困群众的牵挂,来到苗寨十八洞村,在村里,总书记家米缸、摸铺盖、看猪栏,与苗家人拉家常话发展。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略。十八洞村民不等不靠,在花垣县委驻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带领下,撸起袖子加油干。齐心协力兴产业。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提高到2017年的10180元。可以说几年下来。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啊回来了,人的心啊回来了。可见,村里脱贫致富还是要切实的留得住人才行。

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166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8%,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56.8%,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支部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文化教育落后,村民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58%,适婚男青年成家难。村民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没有集体经济。群众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 “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不足。习主席到来之后,支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前进的动力,不落下一户贫困户,不养一个懒汉,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找准“贫根”到开出“良方”,开创脱贫攻坚的新路径。一项项振奋人心的发展规划,一条条切实可行的脱贫举措,一个个因地制宜的产业项目,都凝结了乡亲们的智慧和汗水。

五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殷切嘱托。是十八洞村人们脱贫致富的不竭动力。他们拔穷根、摘穷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村支部用实际行动点亮了十八洞村民的幸福梦。十八洞村党支部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十八洞村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脱贫攻坚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通过进一步对村支部的参观,我们可以看到,为落实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各级领导到达,18洞村深入调研精准指导描绘未来。为18洞村绘制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蓝图。其中就包括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富平办党委书记、主任刘永富等领导。可见,各级领导对精准扶贫工作是如此的用心关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通过民主选举、配强班子、建好队伍,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将村党支部打造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群众对村“两委”的满意率从68%上升到98%。这也是2016年十八洞村党支部被评为“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原因。

了解观察得知,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花垣县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他6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和排碧乡党委政府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派出了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和一位驻村的第一支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认真探索十八洞“可复制、可推广”模式。2014年3月8日,《十八洞村2014-2016年建整扶贫工作总体规划》(讨论稿)正式出台。“我们重点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花垣县委书记罗明说。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根据《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工作做法》,明确了“贫困户识别九个不评”的标准,如不务正业、懒惰成性的家庭不评。同时,为防止优亲厚友等现象出现,对识别工作实行全程民主评议与监督。第一步,户主申请或者群众推荐;第二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群众大会投票识别并当场公布结果;第三步,由村民代表、村支两委成员、乡党委政府代表及县扶贫工作队三级会审,并将结果在村里张榜公布不少于7天;第四步,乡级审核;第五步,县级审核;最后,对识别出的贫困对象进行建档立卡,逐户制订脱贫措施,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脱贫目标。目前成功识别出120户贫困户共483人。群众意见小了,真扶贫、扶真贫也落到了实处。

二是精准发展支柱产业。“产业发展是我们村真正能实现脱贫发展的关键。” 龚海华告诉记者。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确定了五大产业:劳务经济;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烤烟、猕猴桃、野生蔬菜、冬桃、油茶等种植;特色养殖业,如湘西黄牛、养猪和稻田养鱼;四苗绣;五是旅游服务业,以对接周边县市短期游为主。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烤烟由2013年的100多亩发展到今年的318亩;猕猴桃开发近1000亩;以花垣县苗汉子合作社为依托,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形式,发展野生蔬菜110亩,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1亩;225户村民每户房前屋后完成10株冬桃种植

三是精准改善基础设施。十八洞是一个纯苗族村落,民族文化元素在房屋改造、改厨、改厕、改浴、改圈等“五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建筑特色上,展现民族文化,做到修旧如旧。房屋以木板房,甚至是原来的竹篱笆房为主,但房屋里面,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清一色的青石板路既方便雨雪天行走又让游人于细微处领略原味苗寨。

四是精准建设民生事业。2014年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进行苗族文化的挖掘和发扬;维修和改造竹子小学、排谷美小学,实行村小分级分班教学,建立健全学区教师交流机制,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此外,建成了两个村卫生室。

五是精准创新扶贫机制。跳出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是十八洞村创新扶贫模式的生动实践。以股份合作扶贫的新模式,发展猕猴桃产业1000亩,其中在十八洞村境内流转100亩土地建设精品猕猴桃示范基地;跳出十八洞在道二乡的花垣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流转900亩土地,建设十八洞村猕猴桃辐射基地,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受益。同时,发展一种产业,培育一家专业合作社,带动一片农户。

“精准扶贫”使得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进村小泥路变成了水泥路

2019年7月13日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苗寨调研,与苗族同胞膝足谈心,谋划发展,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并明确提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从此,十八洞村成了全国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的“摇篮”,全国的精准扶贫从这里出发。为了更加深入的领悟这十六个字,了解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以及了解十八洞村扶贫前后的村容村貌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改善情况。7月13日。“湖南工学院安工学院赴湘西花垣县18洞村精准扶贫政策暑期观察团”坐车前往十八洞村考察学习。

关于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名字,还有个传说。当年古夜郎国打败仗后,翻山越岭来到湘西深山老林,发现了一个能容纳几万人的大溶洞,且洞内有十八叉溶洞,洞洞相连,于是便定居下来,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故名夜郎十八洞,简称十八洞。2005年,当地飞虫村和竹子村合并为一个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洞名作为村名,十八洞村由此得名。

翻过高山,越过大河,跨过直通天际的矮寨大桥,绕过蜿蜒前行的盘山路。就是美丽神秘的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这里。有热情的村民,动听的山歌,也有“苗外婆”针线里精美的织锦。新修的石板路。新扎的竹篾墙、新添的青片瓦、新刷的竹板房,构成一副优美的水墨画。

下车之后我们首先前往十八洞村村委进行参观。我们首先了解到,十八洞村所处的武陵山区是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里群山环抱,秀水奇洞,山水相连,美景得天独厚。但因群山阻隔,交通滞碍,民生维艰。苗歌“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真实的反映了真准扶贫之前这里的贫困生活。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贫困群众的牵挂,来到苗寨十八洞村,在村里,总书记家米缸、摸铺盖、看猪栏,与苗家人拉家常话发展。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略。十八洞村民不等不靠,在花垣县委驻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带领下,撸起袖子加油干。齐心协力兴产业。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提高到2017年的10180元。可以说几年下来。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啊回来了,人的心啊回来了。可见,村里脱贫致富还是要切实的留得住人才行。

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166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8%,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56.8%,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支部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文化教育落后,村民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58%,适婚男青年成家难。村民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没有集体经济。群众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 “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不足。习主席到来之后,支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前进的动力,不落下一户贫困户,不养一个懒汉,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找准“贫根”到开出“良方”,开创脱贫攻坚的新路径。一项项振奋人心的发展规划,一条条切实可行的脱贫举措,一个个因地制宜的产业项目,都凝结了乡亲们的智慧和汗水。

五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殷切嘱托。是十八洞村人们脱贫致富的不竭动力。他们拔穷根、摘穷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村支部用实际行动点亮了十八洞村民的幸福梦。十八洞村党支部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十八洞村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脱贫攻坚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通过进一步对村支部的参观,我们可以看到,为落实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各级领导到达,18洞村深入调研精准指导描绘未来。为18洞村绘制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蓝图。其中就包括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富平办党委书记、主任刘永富等领导。可见,各级领导对精准扶贫工作是如此的用心关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通过民主选举、配强班子、建好队伍,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将村党支部打造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群众对村“两委”的满意率从68%上升到98%。这也是2016年十八洞村党支部被评为“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原因。

了解观察得知,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花垣县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他6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和排碧乡党委政府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派出了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和一位驻村的第一支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认真探索十八洞“可复制、可推广”模式。2014年3月8日,《十八洞村2014-2016年建整扶贫工作总体规划》(讨论稿)正式出台。“我们重点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花垣县委书记罗明说。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根据《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工作做法》,明确了“贫困户识别九个不评”的标准,如不务正业、懒惰成性的家庭不评。同时,为防止优亲厚友等现象出现,对识别工作实行全程民主评议与监督。第一步,户主申请或者群众推荐;第二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群众大会投票识别并当场公布结果;第三步,由村民代表、村支两委成员、乡党委政府代表及县扶贫工作队三级会审,并将结果在村里张榜公布不少于7天;第四步,乡级审核;第五步,县级审核;最后,对识别出的贫困对象进行建档立卡,逐户制订脱贫措施,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脱贫目标。目前成功识别出120户贫困户共483人。群众意见小了,真扶贫、扶真贫也落到了实处。

二是精准发展支柱产业。“产业发展是我们村真正能实现脱贫发展的关键。” 龚海华告诉记者。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确定了五大产业:劳务经济;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烤烟、猕猴桃、野生蔬菜、冬桃、油茶等种植;特色养殖业,如湘西黄牛、养猪和稻田养鱼;四苗绣;五是旅游服务业,以对接周边县市短期游为主。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烤烟由2013年的100多亩发展到今年的318亩;猕猴桃开发近1000亩;以花垣县苗汉子合作社为依托,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形式,发展野生蔬菜110亩,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1亩;225户村民每户房前屋后完成10株冬桃种植

三是精准改善基础设施。十八洞是一个纯苗族村落,民族文化元素在房屋改造、改厨、改厕、改浴、改圈等“五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建筑特色上,展现民族文化,做到修旧如旧。房屋以木板房,甚至是原来的竹篱笆房为主,但房屋里面,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清一色的青石板路既方便雨雪天行走又让游人于细微处领略原味苗寨。

四是精准建设民生事业。2014年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进行苗族文化的挖掘和发扬;维修和改造竹子小学、排谷美小学,实行村小分级分班教学,建立健全学区教师交流机制,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此外,建成了两个村卫生室。

五是精准创新扶贫机制。跳出村里发展猕猴桃产业,是十八洞村创新扶贫模式的生动实践。以股份合作扶贫的新模式,发展猕猴桃产业1000亩,其中在十八洞村境内流转100亩土地建设精品猕猴桃示范基地;跳出十八洞在道二乡的花垣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流转900亩土地,建设十八洞村猕猴桃辐射基地,农户以入股的方式受益。同时,发展一种产业,培育一家专业合作社,带动一片农户。

“精准扶贫”使得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进村小泥路变成了水泥路;两条长6300米供水主管道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村民房子里原来凹凸不平的泥巴地,现在变成了水泥地板,房屋、厨房、厕所都已经改造得漂漂亮亮,这些都是政府统一出资新建 新修的石板路、新扎的竹篾墙、新添的青片瓦、新刷的木板房。

此次前往十八洞村的观察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对于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交通、文化、经济等方面带去的莫大的帮助改善。我想说的是,党和国家心系百姓,对于脱贫攻坚,党和国家一直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49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感受非遗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参观山东省文化馆纪实

7月31日,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思想理论协会“文韵传心”调研宣讲团成员胡国璐前往山东省文化馆进行参观学习。山东省文化馆成立于1957年,2007年经省编办批准同意加挂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韵传心宣讲团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缅怀伟人光辉岁月,传承红色精神——周邓纪念馆参观纪实

今日,我来到了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西路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共同缅怀周恩来与邓颖超两位伟人的光辉岁月,学习并传承他们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周邓纪念馆坐落在风光旖旎的…… 文韵传心宣讲团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寻红色遗迹,乘不朽遗风——参观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纪实

在历史的长河中,山东这片土地上,红色的火种曾经熊熊燃烧,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犹在耳边:“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韵传心宣讲团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品味璀璨非遗,实践文化薪传——王店大装的艺术之旅与时代交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瑰宝,承载着民族的记忆,闪耀着文化的光芒。2024年7月15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王店镇肖楼村,一场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深刻对话在古老的关爷庙旁展开。山东大学…… 文韵传心宣讲团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见“新国博”,走复兴路,读中国梦

访谈对象:复兴之路展馆讲解员胡老师访谈者:王一冰王一冰:胡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复兴之路展馆的讲解员,您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能否再请您简单介绍一…… 文韵传心宣讲团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传承红色基因,共筑精神家园——与雨花台红色文化传承人共话历史与未来

访谈对象:李老师,雨花台烈士陵园资深讲解员,老党员,红色文化传承人访谈时间:2024年7月29日访谈地点: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休息区访谈前言:在雨花台烈士陵园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有这样…… 文韵传心宣讲团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踏遍虞山古院,初感陶艺之美

参观纪实:虞山书院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郭店街道虞山文体公园内,主体建筑为传统大三进四合院,红墙灰瓦、雕梁画柱、福寿影壁、屋脊神兽、山林风水,大气、生气、富丽……处处体现着传统建…… 文韵传心宣讲团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学习周恩来宝贵精神,坚定爱党爱国之心——访谈老共产党员有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党龄丰富的老党员张大爷。他以其深厚的历史见解和对党的忠诚而闻名,对于党的历史和伟人有着独到的理解。在这次访谈中,他深情地分享了他对…… 文韵传心宣讲团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青艾揉春韵,信息传古今” ——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弘扬传统文化活动圆满

“青艾揉春韵,信息传古今”——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弘扬传统文化活动圆满举办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增强大家对…

学雷锋践粮行 承俭德谱新风——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协&大数据学院青

“学雷锋践粮行承俭德谱新风”——大通信青协&大数据青协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志愿服务活动圆满落幕习近平主席指出:“雷锋…

真相与谎言:电诈迷局——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飞鹰反诈宣传志愿服务专项支

真相与谎言:电诈迷局——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飞鹰反诈宣传志愿服务专项支队沉浸式反诈剧本杀圆满举办为提升大学生防范电信诈…

春韵传情,书香载梦

为积极响应“十四五”规划中“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号召,湖南科技大学于2025年4月策划开展图书漂流系列活动…

数说计智资助(2024年)

数说计智资助2024年全年资助共787人次资助金额453万元国家奖学金发放奖金60000元单个奖励金额10000元获奖人数6人国家励志奖学金发放…

最新发布

悟先人壮志,习马兰精神 ——记实践团走访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及西飞集团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学习马兰精神,感受国之重器,浙大人永远在路上”。2019年7月22日上午,浙江大学赴陕西西安陕西鼓风机集团实习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探访林俊德院士的故居…
山水翠微见特色民族风,携手共进启文化承接烽
近日,“青春领航筑新章,薪火传承献华诞”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绍兴市新昌县外婆坑村。向村党支部书记了解到,近年来,外婆坑村建立“专家培训+基地实践”的学用模式,积极发展外婆坑村的特色经济。同时,外…
山东大学“绿色之心”社会实践团队采访调研寿光市北柴西村
8月10日,“绿色之心”社会实践队员王家璇前往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北柴西村对村委及当地的村民进行了采访。在对绿色农业进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寿光有五个街道和九个村镇。对于不同的村镇,现实条件不…
缅怀红色征程历史,珍惜今志使命永存
在中国共产党98周年之际,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于7月30日前往杭州博物馆和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社会实践团参观了杭州博物馆“重大的转折伟大的胜利”——庆祝南京、杭州、上海解放70周年史…
慰问老兵扬精神,携手老少庆“七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八周年之际,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前往江干区笕桥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参加退伍老兵生日会。活动期间,成员们参与老兵军旅历程分享,了解在上个世纪没有电子设备…
山东理工大学建工学院青春同路人实践团赴相州镇政府对接工作
为了解相州镇的人力资源利用情况,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视野下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8月7号上午,青春同路人实践团赴相州镇政府展开对接工作。到达后,相州镇政府办公室王伟进行了热情地接待,随后带领我们到达…
山东理工大学建工学院乡村人力行实践团队正式启程
8月6日上午,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在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南门集合,在队长原振峰强调了路程中的安全问题,之后全员前往淄博市客运中心,此次乡村人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行车四个小时后,团队到达诸城市…
山东理工大学建工学院乡村人力行实践团队出征仪式举行
8月5日上午,建筑工程学院乡村人力行实践团于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鸿远楼南广场举行实践团队出征仪式。此次活动由实践团队长原振峰主持,指导老师候春宏及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参加。活动伊始,指导老师候春宏对此…
不忘初心焦裕禄 牢记使命河大人
不忘初心焦裕禄薪火相传兰考行大学生网报开封8月10日电(通讯员冯华诞)自8月4日起,河南大学“不忘初心焦裕禄牢记使命河大人”理论普及宣讲团来到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开展了关于学习、宣讲和传承“焦裕禄精神…
回顾发现要史,深入裴寨学习
近日,洛阳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庆祝祖国七十周年,决定从了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来反应这七十年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于是,我们来到了河南省辉县市裴寨新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十天以来,我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