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晚七点,刘志恒教授和郭金虎教授做客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讲坛,分别做了题为“地外生命科学探索”及“光阴的故事:生物钟”的演讲,带领到场的观众们走进了奇趣美妙的科学世界。
讲坛的第一个主题是地外生命科学探索。谈及地外生命,刘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绕着地球转的月球。他谈道,众人皆知的就是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因此人们会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地球比月球形成的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月球的形成远比地球形成要早。“从月球带回岩石标本99%比地球上90%的岩石都要古老”,刘教授介绍说。除此之外,刘教授还讲道了美国对月球的探索活动,美国以前曾在月球发现过古老的飞行器,起初被人们当做是一块形状奇特的岩石,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个物体应该是智慧生命的杰作,而且其存在的时间已经长达15亿年!由此,他表示“人类也更有希望在月球建立我们人类生活区。”
“除了对月球的探索之外,对火星的探索也在一直继续着”,刘教授强调,证明火星是否有水的存在是探索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一个重要课题,前几年的撞击火星的实验证明,火星表面确实有水的存在。适宜的水分很有可能营造出适宜生命存活的环境,这也就掀起了火星移民的热潮。“阿联酋花了九个亿,开辟17万多平方米,来建立火星城。建立火星站是必要的,首先要做的便是使火星密闭站地球化,那么必备的就是氧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地面上建立模拟火星的环境更有利于移民后更快地适应火星环境。” 刘志恒教授讲述说。对于移居火星,他认为在火星建立人类的生活地,对于缓解地球的压力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帮助。
在月球和火星之外,刘志恒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人类对土木星球的探索近况。他阐释道,土星有一个显著的环系统,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较少数的岩石残骸以及尘土。已经确认的土星的卫星有62颗。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统中最大和太阳系中第二大的卫星。在土星的卫星上,存在着液体甲烷形成的海洋。在土卫六发现有太阳光线的反射。美国科学家通过探测器发现土卫二上存在液态水,可以喷出上百米高的喷泉。刘志恒教授还指出:木卫二上的海洋面积很大,可能有地球海洋面积的两倍之多。这样的液体环境很有可能存在着大量的水生生物。美国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木星海洋底部热流出口结构与地球极其相似,把海洋温度维持在可生存的范围之内。
刘教授的“宇宙奇幻之旅”结束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金虎为到场学生带来了“光阴的故事:生物钟”主题讲座,郭教授首先以“夜晚和白天的叶片的异同”为例,引出生物节律在自然界的表现,他向大家介绍了法国天文学家迪马仑的生物钟实验,从实验中可以得出,生物节律并不是简单的应激反应,而是一种内在的机制调节而成的。
接着,郭教授将话题回归到了“什么是时间?”这一话题上,他认为“我们无法对时间给出一个确切易懂的定义,但我们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时间。”他提出,通过28星宿图可以发现,早在2400年前,古人们就已经用天体的运动规律分出了四季,对此,他表示“周期是我们体会时间、运用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都对生物的生物钟产生了广泛影响。”
谈及“生物钟对生物本身的作用”,郭教授以“地松鼠的实验”为例,他介绍,由于切除视交叉上核会导致松鼠的节律被破坏,从而使其天敌的捕食率大大增加,由此看来,生物钟对生物生存尤为重要。而对于人类,人体内的生物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他指出“如果人的生物钟紊乱,不仅将造成糖尿病发病率提高、免疫能力下降等生理上的问题,更会引起心理疾病的并发,从而影响到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对此,郭教授呼吁在座的每位同学都应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拥有良好的生物钟。
【人物简介】
刘志恒教授,于中科院微生物所工作,从事微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撰写专著共10部。曾获得国际微生物领域的最高终身成就奖——伯杰氏奖章。
郭金虎教授,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1)生物钟调控的分子机制;(2)极端环境下人生物节律的变化规律与机制。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生物节律分会专业委员。
http://www.dxsbao.com/xiaonei/705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