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怀感恩心,长守湘大情
——出版社刘期达老师专访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刘期达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志在四方,心向归处。身体与病魔斗争,而心永远在路上;眼界广阔至世界各处,而心永远为湘大留下一方净土;目送无数湘大少年告别湘大,走向人生下一段旅途,而刘老师始终坚守在这里从未离开,不断书写着他与湘大的情缘。
鹰隼折翼,仍然展翅翱翔
2008年,刘期达老师正值而立,一个惊天噩耗却向他袭来,一份标有“肯尼迪病”的病历送到他手中,他才知道自己得了患病率仅为1-2/100000的罕见病。这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全身的肌肉将会逐渐萎缩无力,最终走向死亡,目前没有治疗方法。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获得提拔任用,信心满满地准备着为母校做更多的工作,命运却给了他致命的一击;就像雏鹰正想要展翅高飞,却遭遇狂风暴雨,折断了翅膀。可怕的病情让刘老师在患病之初手足无措,想要闯出一片天地的热血逐渐冷却,绝望与消沉充斥心间,甚至一度想将自己与世界隔开。害怕他人的另眼相待,害怕亲朋的远离,害怕不必要的同情,刘老师决定向外人隐瞒病情,独自承受来自对罕见病的痛苦和恐惧。
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2010年下半年的某个时刻,刘老师决定直面病情,没有刻骨铭心的激励,只是突然的顿悟,在那一瞬间,折翅的雏鹰决定直面风雨,选择继续飞翔。他用“自在”来形容公布病情后的生活,一直害怕的情况并未出现,反而让自己活的更加坦荡了。是在消沉中灭亡还是在绝望中重生,显然,刘老师选择了后者,他开始调整人生规划,努力活出自己的价值。在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帮助下,刘老师重拾爱与希望,变得更加坚定和勇敢。他感慨地说道:“如果说命运折断了我飞翔的翅膀,那么,亲人、朋友以及母校的关爱给了我宝贵的疗愈,让我能够重新飞翔,追逐梦想。”
从2013年起,他开始投入罕见病公益事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很多工作:建立病友组织,打造出一个温馨的网络家园,将800多名散落全国的病友聚在一起;通过接受媒体采访、撰写个人公众号及发布微博、抖音作品等形式,积极宣传罕见病,增进公众对罕见病的关注和了解;借助QQ群、微信群、病友会网站等平台,为病友提供医疗资讯、心理支持、情感交流等服务,鼓励病友积极面对人生,将乐观与希望传递给每一位肯尼迪病患者。折翅的雏鹰,奋力冲破狂风暴雨的阻碍,终于寻找到了一片全新的天空。
(图为刘老师于2015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肯尼迪病友及专家交流会)
世人敬佩雄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直面风雨的勇气,更是因为它能享受风雨所带来的历练,在风雨中展翅翱翔,向世界表现出生命的韧性。心在路上,脚步便不会停歇,病情阻挡不了刘老师前行的渴望,正如风雨阻挡不了雄鹰的飞翔。
展翅翱翔,领略无限风光
从2012年开始,刘期达老师利用寒暑假自驾旅行。一场场旅行,让刘老师从被束缚的“钟摆”,变成一颗无拘无束的流星,星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而其中最闪耀的莫过于那场西藏公路旅行。在西藏自驾旅行中,刘老师邂逅了草原、荒漠、大江、湖泊、峡谷、冰川、雪山、林海……“所有的这一切都安放在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上,这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西藏那么大,那么美,还有很多风景等待我去领略。”西藏的高天厚土,蓝天白云,每一处都治愈着刘老师。
对于他来说,旅行具有特殊的意义。先是“逃离”,逃离悲伤,痛苦,不甘,迷茫,来一场无拘无束的放逐,去疗愈自己;后是“印证”,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大地,去印证长城有多长,北大仓有多大,哈密的瓜有多甜,黄河是如何的奔腾,呼伦贝尔的手把肉是如何的鲜,珠穆朗玛峰的星空是如何的宽广;再是“抢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行并不是一件迫切的事,但对于刘老师来说,他的人生注定是浓缩的,因此他要趁着还能自如行动,尽可能多地积攒记忆,在以后艰难的岁月里慢慢反刍;最后是“遇见”,在旅行中,刘老师遇见了星星峡任性狂为的狂风,鲁朗小镇开得恣肆的格桑花,唐古拉山宛若哈达的白雪,嘉峪关上空亘古不变的冷月;遇见了羊卓雍措岸边辛勤劳作的藏人,川藏公路沿线磕长头的信徒,吐鲁番葡萄架下自得其乐的老者,呼伦贝尔草原骑着骏马牧羊的少年。 “旅行带给了我很多快乐,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但更重要的是,旅行消解了我内心的恐惧和绝望,让我变得更加平和、坚韧、强大。最终,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在旅行中,他也不忘宣传罕见病,通过征集签名、探访病友、发放折页资料、展示主题旗帜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罕见病。
(图为刘老师2015年自驾西藏时展示的罕见病宣传旗帜)
筑巢湘大,心向归处
“来到湘大学习,然后留校工作,是生活对我最好的安排。我对湘大怀着深深的感恩,总想着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母校,回馈母校。”刘老师总觉得自己和湘大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1996年,他通过调剂来到湘大,开始了求学生涯;四年后,他留校工作,投身母校建设发展。从青葱少年到渐渐成熟,二十六年路漫漫,感恩母校的千言万语化为实际行动。
湘潭大学创办于1958年,65年前,毛主席“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嘱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湘大人。湘大像是一个有着强大吸引力的“场”,在这里工作的人们,都将“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嘱托融入血脉,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更有特色。
在湘大这么多年,看到灯火通明的教学楼,看着一批批新的湘大人在学校里焕发青春色彩,刘老师总会不时回忆起自己当年在湘大度过的青葱岁月。在他读书的年代,由于电力供应不足,晚上是十点统一关灯,一拉闸,所有的教室和宿舍就一片漆黑,只有一些路灯还亮着。有很多次,他看到有学生坐在路边,借着路灯的亮光来读书;而在宿舍里,许多同学的床头都堆积着厚厚的蜡油,那是长期点蜡烛读书留下的痕迹,条件稍好的同学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读书。而现在,图书馆里、一教内、宿舍深夜的台灯下依然映衬着同学们努力的身影,这是湘大学子为梦想奋斗的象征,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多年以来,湘大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红色基因构建的开阔格局、湖湘文化熏陶的家国情怀、平凡家境孕育的奋斗精神和艰苦生活打磨的坚韧品格让湘大精神一直延续至今,使湘大学子“像洞庭湖的垂柳,倒插着也能活”,他们传承革命伟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精神,经世致用、敢为人先,能吃苦,愿吃苦,共同奋进,踔厉奋发,不断铸就湘大新的辉煌。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刘老师身患罕见病,在行动上不是那么方便,但依然坚持工作,为学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体现了湘大人的那一份坚韧品格。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几年,刘老师开始面向莘莘学子讲述自己的故事。不管是“真人图书馆”,还是心理辅导讲座、主题党课,他娓娓道来,情深意切,希望自己跟病魔作斗争的经历能带给青年学生一些启迪。“湘大教给了我安身立命的知识,又给了我干事创业的平台,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为母校做更多的事情。”
(图为刘老师在2022年应邀参加湘潭大学“真人图书馆”活动)
二十六年岁月匆匆而过,刘期达老师一直坚守在湘大,也许身份有所变化,但他对湘大的情感却始终如一,他把湘大视作汲取营养的原野,庇佑受伤孩子的母亲。但无论作何比喻,湘大始终是刘老师内心深处最深沉的眷恋,这片土地上有他的青春,他的故事……当然我们也期待,在未来,我们也能在湘大留下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书写属于自己的湘大篇章。
二十六载春秋,见证无数次抽芽、开花、结果;二十六轮冬夏,见证无数次拼搏、感动、激情。刘老师用这二十多年的经历有力地向我们证明了——真金不惧火炼,雄鹰无畏风雨。在过去无法丈量出山峰高度的年代,人们往往用雄鹰能否飞越过山峰作为山峰是否高险的证明,而关于这只雄鹰飞行高度的故事未完待续。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刘老师依旧会带着积极的心态,怀着对湘大的深深感恩,坚定地走下去……
文案:周瑶 伍映红 何菡 王楠 倪菁
责编:王文静 刘宇威 符方娴
总编:张泽 向慧 柴景瑞 袁芊蕙
http://www.dxsbao.com/xiaonei/5523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