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怀有大爱,才能甘愿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胸腔常有热情,才能坚持走在公益之路永不回头。于海泉,15级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原校青协会长,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走在一条自己选择的意义非凡的道路上。
搬板凳,公益之路的起点
“因为喜爱,觉得能够去帮助别人”,于海泉向我们道出了他起初加入校青协的原因,由此他也正式加入了志愿服务的队列,开始搬起第一条板凳。
在大一这一年中,他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享受着帮助别人带来的喜悦。其中,他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我后来觉得志愿服务并不简简单单的只是一种帮助,志愿服务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虽然大家眼中并不会把志愿服务看作是一种义务,但我个人觉得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我认为就是我的义务,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义务。而且步入大学之后,你并不是单纯地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多的是自己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还有对你身边环境的责任”,于海泉如是说到。
从校青协干事到干部,于海泉的职位在更改,但是他搬板凳的行为从未改变。
在体育馆举行的元旦晚会,校艺术团要为他们的节目做充足的准备,抽不出人手搬板凳。在这种大环境下,于海泉当时就说道:“反正大家都是做一个活动,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这些都是应该的,我们有义务和担当去把这些空给补上去。说小了,我是青协的一份子,说大了,我还是青协的会长,学生会的副主席。”开完会于海泉和其他主席便因为人手不够去搬板凳。
从大一的时候搬第一条板凳开始,一直到于海泉大三结束的时候,他还是在搬板凳,乃至于到了大四的时候有时间也去搬板凳,搬板凳贯穿了他大学当中整个志愿服务的历程。
扛责任,一生不变的追求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晃四年光阴逝去,于海泉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到达终点,但他身上的责任意识从未褪色。
在校期间,他参与过三下乡的志愿服务,负责给一群单纯的孩子授课。从第一天彼此间的陌生到最后离别的时候,他们坐车上,孩子们在下面眼带泪水敬礼、唱歌。对于短短六天发生的改变,确实让于海泉记忆深刻,以至于在他大三的时候还是再去了一次,因为那边孩子记到他,希望他回去看看。不仅如此,他还负责了格桑花活动,这个活动相对于青协日常举办的活动而言,规模是十分庞大的。不仅需要与各个学院进行对接,还要与其他高校沟通交流,最充满挑战性的还是与外省的对接,不过于海泉仍是十分尽责地完成了此次活动,与其他成员打了一场漂亮的配合战……
曲终,他脱下了学士服,渐渐褪去学生身份,未来将迎接新的挑战,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专门的再去从事志愿服务,但是他觉得志愿是无处不在:“就好比今晚我就可以做一件志愿服务。我和我同事下班的时候,发现楼下的共享单车倒了一片,我们就把它们扶起来整理好了。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三年当中培养的一种素质,是志愿服务的一种精神。”这个社会上的小伤口有很多,当你为小伤口贴一个创可贴,去磨平它的时候,你就是在做志愿服务,哪怕是你随手捡一个垃圾、支付宝捐步以及捐小额金钱等。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他分享到:“我觉得做志愿服务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好比我现在从事的职业是一名老师,未来会频繁的接触孩子,我认为我的志愿服务将来可能要转移到对孩子的负责任上面,每天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
在于海泉的生活里,公益就是一盏常伴自己的明灯,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与人生准则,他用公益点亮自我,照亮他人。在公益的这条道路上,他愿意一直走下去。
http://www.dxsbao.com/xiaonei/3366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