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文化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品种繁茂、书刻高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碑文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具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力和经久不衰的巨大魅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比拟的,如今的发展更是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11月27日15:00,由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艺术传媒学院、三达书院联合举办的古欢——祁太平田野访古成果展在三达书院意空间拉开序幕,现场反响热烈,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体验。为了让碑刻文化走进校园、融入书院,12月4日、5日艺术传媒学院联合三达书院举办了古欢——祁太平田野访古成果展系列讲座,共同领略碑刻文化的风采,了解碑刻文化背后的故事。
碑史
碑,记录历史、传达古今,从古时起碑就被人们看做古老且神圣的象征,辅助下葬的墓碑、祭祀神佛的庙碑……但仅有少许人对碑的历史有着深入的了解。12月4日18:30,我们邀请到了艺术传媒学院的李小云老师在三达书院意空间为大家讲解碑的发展历史。碑的起源早到不知从何时开始追溯,但可以知道的是,碑在东汉之后才有了统一的“名字”。在此之前碑有着“丛刻石”等众多名称。碑在初期的作用有很多,日晷、祭祀等都会使用到。然而碑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记录与保存,一篇文章可能经历几日风吹日晒就字迹模糊,但一尊碑却能将文字记录几个世纪之久。碑主要由碑首、碑身、碑座构成,碑首又分为:方、圆、圭首……碑座则包括:方形、龟形、龟跌……,唐朝达到了碑的鼎盛时期并首次将篆书引入到碑刻文字中。其次碑上除了文字外还有边纹,古人崇尚生活与谐音,常将八仙、蝙蝠、龙、仙桃等作为边饰寓意幸福、权利、长寿等。
碑刻
碑除了自身的三大组成部分外还有着版式的要求,在固定的区域内如何排版才能更合理地表达内容是一座碑能否被人铭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来自艺术传媒学院的杭颖颖老师于12月5日18:30在三达书院意空间特地就碑刻版式进行了深入且有趣的讲座。
不论我们在观看什么书籍或者画报,你可能不相信我们的思维顺序一直在设计者的预想之内,这就是排版的魔术。碑也是如此,古人总是习惯自上而下地阅读文章,所以碑刻排版大都自上而下且呈网格状规整的排列,甚至于有些碑的设计符合1.618的黄金分割比,古人的智慧真的令人叹为观止。其次,适当的留白与模块化的处理更能突出文章的重点,一座碑不会全部雕刻文字,它的上下左右都会有着空白这些就是所谓的“天头、地脚与切口”。古人崇尚天尊地卑,所以天头普遍都要大于地脚这也为我们阅读碑文时的顺序做了铺垫。明清时期是碑刻发展最完备的时期版面的设计更是复杂多样。如果说碑史是碑的骨骼,那么碑刻就是碑的血液,让一座碑有了“活”起来的保障。
碑文化
12月5日14:00在三达书院意空间来自艺术传媒学院的孙琪老师召开了一场独具特色的讲座,引领同学走进碑林、探索碑画。
碑画是碑刻的一种新形式但却比碑刻传播的更加广泛,这也使得这位“网红先生”成为了一种潮流文化,通过对色彩、材质、载体的变化让碑上的文字与画更具表现力是现代碑文化的主流表现形式,碑文化一直传承至今,更是被广泛应用,做成文创产品,被大众所喜爱。“用精神去找回来,用感情去打造一个物件”这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旨,如何让一种文化更好的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如何让一种文化在改变中不失根本是文化传承的基本。
碑刻的传承,始于欣赏,陷于情怀,久于坚持,忠于职责。未来会有更多的文化像碑文化一样改变形式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其中找寻经典,保存并发扬下去,让它同古老的碑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
(撰稿:闫文星 摄影:三达书院)
http://www.dxsbao.com/xiaonei/2530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