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陈迹斑斑的记忆,响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屈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之路上屹立不倒。为更好的让非遗走进校园,艺术传媒学院联合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开办校园非遗科普馆,作为承办方的三达书院也倾力支持。终于,在11月8日,一个冬日的中午,大家如约而至,来体验一场文化盛宴。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渐渐感受到一个古老的国度点燃文化之火。与三达沟通合作事宜,协调场地,编写文案,制作展板……一系列前期准备活动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我校首个非遗科普馆开馆了!
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孕育中,褪去华丽的外衣,大浪淘沙,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讲解员讲到:“非遗不是历史,它与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独有的中国精神。每个华夏儿女,都将爱国精神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炎黄子孙一直为之骄傲,但在现代社会,属于我们的文化却在逐渐远离我们。著名主持人汪涵说过:“昆剧有人保护,苏州话没有人。湘剧有人保护,长沙话没有人。那些枝繁叶茂的东西有人关心,这些木本水源的东西却无人问津”。当代社会,大家关注到的往往都是文化衍生品,很少会有人关注到文化本身。非遗科普馆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能让大家看到文化就在自己身边,从未走远。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文化长存,国家才能兴旺发达。非遗科普馆开馆之际,艺术传媒学院的各级领导老师也前来参观。希望能从这代年轻人身上看到真真实实的保护文化的影子。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曾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可见,文化影响力对个人,对国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生生不息的坚韧精神。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和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对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于精神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和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所以,守护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将会屹立不倒。
俗话说:家乡的饭菜最暖人,外婆的棉鞋最踏实。不自觉的被最亲切的事物吸引,被最熟悉的声音打动,被最真实的感情温暖。所以,该有足够的把握相信,正抹去浮华夸张视野的国人,会欣赏更加纯粹的中国故事。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481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