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文革前后、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华中农学院,这张跨越世纪的排课板如今“岁数”已一甲子余。在行政楼230办公室的墙角静静躺了半个世纪后,重见阳光。其之古旧为我们打开了历史的画卷,穿越时间的烟云向我们讲述簌簌的教学往事。
“用马粪纸和牛皮纸缝制而成的板子”
人类的智慧总是可以给人惊喜,凝集了一辈人智慧结晶的排课板不会因时代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历久弥新。这张排课板的“作者”是当时教务处的老科长何介成老师。据何老先生回忆,1952年,院校合并,师生数增加,课程数量随着增多,为了提高排课效率,同时也为了防止课程冲突,这张排课表便应用而生,发挥集体智慧,“研制”出这样一块板子。
据回忆,制成一张这样的一块排课板绝非易事。横轴坐标是教室名称,纵坐标是时间节次,纵横交错形成坐标轴,这样一来每个班的每一节课都被安排的妥妥当当、清晰明了。它的左边从周一至周日标明了“上午、下午”,每天分四次课,右边是一个一个的小布袋,用来插入卡片。说起这个小布袋,何老先生还记忆犹新,“这个板子上面的布可不是一般的布,它是用马粪纸和牛皮纸贴制而成,耐用,美观。”
要想制作一张课表,要事先在钢板上刻好表格,再用刻字镂空的蜡纸,刷上一层墨,“打印”的课表就出来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学校教学区域主要分布在四栋楼,主楼、土化楼、畜牧楼和农经楼。据何老先生回忆,那时候每天八节课,每节课都由人工安排,教室基本满负荷运行,既要安排合理,又不能浪费资源,这就将排课表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些合班课一节课安排3-4个班,约100人左右;普通课程一节课一个班,约30人。
排课最大的困难就是“一合一纵”
在技术,生产水平匮乏的年代,排课的困难可被概括为“一合一纵”,“合”表现为基础课的合班常常遇到时间冲突而难以协调;“纵”表现在不同课时长短不一,让本就稀缺的课堂周转使用率不尽人意。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全靠一手一板完成。1958年,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让课表更加变幻莫测。在上山下乡的号召下,全校师生或被下放到田间劳动,或参加政治学习,上课的时间很不稳定。
作为教务科分管排课的主要人员,何介成老师需要在短暂的一周时间里完成钢板刻印、排课表的制作及课表的发放任务,通常连续三天三夜通宵达旦,夙夜无眠。
被人视若珍宝的东西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排课板的面貌也几经变迁。在眼前这张排课板诞生之前,由每位老师提出教学任务和计划,再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这样的排课让工作进行得较为被动。由于资料需要汇总,每个系不一定能按时送到;并且,具有不同特点的课,课程安排不尽相同;通常排课工作在新学期前的假期完成,排课的任务异常艰巨,乃致春节无休。
文革后,教务处针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变革,即排课按专业培养计划执行,由教务处送到系里,老师再提出意见,变被动为主动。排课时间也不再延长至假期,而是在上学期放假前一个月排好,根据老师的意见再做修改,有效解决了期间排课紧张,假期反馈信息不畅等问题。
信息技术催生新的排课方式
此后,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对排课表进行了完善:教务处只需统筹大一、大二的课程,大三、大四的课由每个院系自由安排。不仅有效减轻了教务处的压力,也在各个院系培养了大批熟悉排课流程的后备军。排课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之下一步步被改进,最后服务于广大师生,而何介成正是这项伟大工程的缔造者。
而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排课工作,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人工排课。近2年来,教务科老师每学期要完成230余个教室、3100个左右课堂的排课任务,涉及1100余名教师。从落实任务到排课,从调试到最后的学生选课,至少需要2个月。
为了培养综合性国家栋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每位学生在良好掌握本专业的课程之外还可以自主选择其他专业的通识课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排课时,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的专业课程,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选择感兴趣的通识课程。最后教务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与老师的时间进行微调,导出学生的专属课表。
每学期到了期末的时候,选课便成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的大事。来自工商管理1707的田雨萌同学这样说到:“大学与高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如今我们有很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发挥自己的兴趣与优势,这样的形式,对未来的发展很有好处。并且,在期末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下学期的课程,也留给我们时间为下学期的课程做准备。”而机制1602的彭帅同学这样说道:“选课惊喜与紧张并存,而这样的课一般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增进学科之间的联系,接受不同的新思维。但也应该增加一些热门课的规模,使大家都能选到心仪的课程。”
师生传承共谱华章
而今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可以使全校近两万名本科生以及一千多位的老师课表一键生成,但上个世纪凝聚一代人智慧结晶的排课板在而今仍熠熠生辉。
据教务处郭老师介绍,我校最原始的排课方式是用纸板排课,课表是由教务处老师用钢板和蜡纸一笔一划刻出来,为了不影响老师同学上课,加班加点,周末无休。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天气变化看课表。”由于是纸板,所以天晴往外卷,天阴往里卷,比天气预报还准确。
正是在师生代代相传,不断改良下才诞生眼前的这张排课板。在何介成老师退休之前,学校原党委书记李忠云在短时间内熟悉并迅速接手排课工作。据何老先生回忆,刘后利教授、陈华葵院士等都曾在这些课表下完成学业或授课;熊远著,傅廷栋等院士也正是在这样的课表下学习的。
他制作的排课板一如他自己本身:曾有无数门课程承载其上,曾有无数名学子履迹其中,等舞台谢幕,就退回校园的角落,静静注视着新生代的表演。
记者采访走进何老先生家的时候,卧室书桌上摆放着一副眼镜、四角码字典、几本发黄的书和刚合上的日记本,在客厅中央摆放着一台钢琴。记者观察到,现年94岁高龄的何介成身体仍硬朗,能够自主生活,并且保持每天弹琴,阅读,写日记的习惯,在记者的建议下,何老先生为两位记者弹奏了一曲《秋日的私语》!
人物简介:何介成,教务处教务科原科长,现年94岁,1952年因院系调整至华中农学院,从事行政工作。中途因文革而暂停工作,1977年重新回到华中农学院。他从1956年开始从事排课工作,1983年退休。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407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