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湛江雷州墨坑小学心康三班教室里两种对立的声音此起彼伏。就在刚才,队员麦锶倍问到“在水里能不能传播声音”的问题时,小朋友们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是2018年7月17日上午八点,墨坑三班学子迎来他们今天的第一堂课——科学课。
声音可以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的介质进行传播,所以在水里,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代课老师麦锶倍温柔地给学生讲解各个专有名词。“我们讲话的时候,这里会振动,”队员麦锶倍指着自己的喉咙处说,“你们摸摸看,说一句话,是不是?这个振动的东西,就叫做声带。”
科学一词,在贫困的山区提及的次数远远比不上在城市,迷信的色彩还是能在老一辈身上发现,科学课是心康社会实践队的特色课程,旨在通过对科学知识的传播,让山区的孩子懂得更多科学知识,在小的时候就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使山区存在的迷信等现象得以减少。
在讲述振动发出声音的时候,队员麦锶倍还做了两个小实验,第一个叫“母鸡咯咯叫”,是通过湿手摩擦穿过纸杯的绳子,从而让纸杯发出“咯咯”声音的实验。第二个实验是“听话的毛毛虫”:把“毛毛虫”(毛根)绕成戒指的形状,放在撕开一个小豁口的纸杯的杯底,当对着小豁口发出“哦~~”的声音时,就会观察到“毛毛虫”在打滚。小朋友纷纷围上来看。“通过做一些小实验,比单纯地向孩子们传播书面上的知识有意义的多。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一节课保持精神,在以后也能保持对科学的好奇。”配合小实验的讲解,小朋友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声音产生声波”的意思。
“人损伤了耳膜,还能够听到声音吗?”队员麦锶倍问道,“声音除了传到耳膜让我们接收到外,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骨传导’。你们有听说过贝多芬吗……”
科学的思想在教室里播散,在山区播散,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对小学生开展科学课程,可以引导他们了解科学的概念,结合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讲解相关科学现象及原理,对他们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上的一些小实验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索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在观察中发展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我希望更多的科学课能走进山区,为山区的孩子带来更多的科学知识,让他们养成科学的思维,健康地成长。”“心康”社会实践队队长周景鹏如是道。
http://www.dxsbao.com/xiaonei/1108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