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历史悠久的富阳造纸文化,探寻传统造纸文化的保护之路,2018年7月8日,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杭州三队的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本次实践的最后一站,大源镇大同村,体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纸制作技艺。 在接待人程先生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乡间小路来到富阳宣纸陆厂。据介绍,这家厂中还保留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化食堂,改革开放以来在这里举办过汽修大赛、电焊大赛等群众性竞技活动,八十年代开始统筹统销……这家宣纸厂承载着太多历史印记,也是富阳造纸不断向前发展的见证者。
随后队员们来到晒纸晾纸的场地。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竹子纤维等原料,石墨和演示用的脚踩。为响应《环境保护法》,从去年开始这里实行供热恒温恒电,保持气压稳定和去产能化,遵循自然规律。晒纸对工具和场地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将烘壁保持在足够高的温度,还要保证室内处于无风状态。因为即使是微风,也有可能吹落烘壁上的纸张,影响富阳宣纸的生产。严格的生产要求造就了富阳宣纸,更是体现了富阳宣纸工艺人对传统工艺的坚持。
最后一站坐落在参天古树旁边的逸古斋,在这座风格复古,小巧别致的小阁楼中,队员们和朱教授更深一步地探讨了竹纸制作的变迁和多种多样的竹纸技艺。“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造的是有生命的纸。”朱氏竹纸传承人朱中华先生如是说。从最初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到和朱教授的探讨中了解到:古法造纸工艺从砍竹子取材开始,到杀青、发酵、制浆、捞纸、晒纸、切纸……需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耗时整整10个月才能完成古纸的生产。
站在广阔的天地之下,虽然望不见母亲河富春江的方向,但是可以望到富阳和富春江的未来。竹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之路激励着富阳的子子孙孙,滋养着全国的造纸文化,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世界的百花园中。 实践队员感想 郑展秀: 这一天,天气不像前两天那么炎热,但空气中多了一丝丝沉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是最容易疲倦的,这一天,实践队中的很多伙伴其实已经很疲倦了,但大家还是坚持着队长的行程安排,我们走访了宣纸陆厂和逸古斋,在跟宣纸陆厂负责人对话的过程中,我敬佩一个30出头的青年人,沉得住气,扛起非遗的旗帜;在听逸古斋负责人古法造纸的讲解时,我感受得到他要把非遗传承下去的决心,那是执着,是坚守,更是一份情怀。 经过宣纸陆厂和逸古斋一行,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非遗的重要性,那不仅是一个地区风土人情的荟萃,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标签,多少人为它坚守,只为还它一份纯净。非遗传承,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俞玲玲: 和两位老师交流,听他们讲竹纸的造纸步骤以及竹纸文化的传承现状,其中包括将竹纸制成的本子量产化推广以及与现代大学联结共办研究室。最深的感触是这些非遗传承人们都在不停的努力,想把这一份传统文化扩散出去,去寻求与现代社会的接触点,希望与现代文明接轨,让竹纸技艺永不泯灭。然而在当下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少的人会关注到这些传统工艺和非遗工作者们的挣扎努力,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未来传统工艺将何去何从,值得深思,也值得社会重视。 雷李洁: 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竹纸制作技艺的魅力。从一株青竹到一张竹纸,每一道工序中都蕴含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即使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他们依旧用不断的实践研究出造纸的技术,并代代传承。这也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将如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是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通过本次实践,队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富阳人民的造纸情怀,对传统工艺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杭州三队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的理念,走进古法造纸,传承千年技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884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