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闽宁教育协作,积极响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近日,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联合该校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2022级地理信息科学团支部,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气象知识科普课堂。本次活动以“测天观地知千秋冷暖,山海连心育一脉青禾”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当地学生揭开气象科学的神秘面纱,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
播撒科学种子,守护绿色未来
“气候变化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挑战。”福建师范地理科学学院志愿者老师在开篇点明课程意义。宁夏作为生态脆弱区,干旱、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频发,普及气象知识既能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也能激发他们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补充道:“我们希望用生动的方式,让西部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他们的未来打开一扇窗。”
课堂以“地球生病”为切入点,通过动画视频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的成因与影响。“温室效应本是地球的‘保暖棉被’,但人类活动让‘棉被’越来越厚,导致极地冰川融化、珊瑚白化、极端天气增多。”志愿者老师生动的比喻和案例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全球变暖的机制。课堂还结合宁夏本地实际,分析干旱、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强调“气象数据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从百叶箱的白色设计原理,到翻斗式雨量计的电子传感技术,学生们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认识了现代气象观测仪器。志愿者老师特别介绍了中国气象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河南“75·8暴雨”中雨量计的关键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精准数据对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在张佳怡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积极讨论气象仪器的原理与用法。
理论课后,张佳怡老师带领学生们分组开展实践活动。同学们使用简易风杯、风向标测量校园风速与风向,对比室内外数据差异。接着,他们组装简易气象站,体验气象数据采集全过程。“原来风速仪转得越快,风力真的越大!”同学们兴奋地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尾声,学生们踊跃分享收获:“以前觉得天气预报很遥远,现在发现它和庄稼收成、航班起降都有关!”“我要把气象灾害防护知识告诉家人。”研支团老师们感慨道:“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远超预期,他们缺的不是天赋,而是接触前沿知识的机会。”
未来,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继续开发系列科普课程,推动气象科普进校园常态化。一堂课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能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守护这片土地的未来,需要更多的“播种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72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