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香雪寻梅在冲山,旧馆研雕续匠心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经济学 作者:“苏吴探韵实践团

香雪寻梅在冲山,旧馆研雕续匠心

实践背景以及目的:

木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以园林艺术闻名,其木雕技艺也独具特色。为了深入了解木雕艺术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我们七人“苏吴探韵”实践团前往苏州冲山,开展了一次以“传承与创新:木雕艺术的现代价值”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

1.了解苏州木雕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2、学习木雕制作的基本流程,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

3、探讨木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4、通过实地考察,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前期准备:

本次实践团的成员分别是来自经济学院的葛韩、李晶华、马小玉、丁欢欢、梁蕊,来自管理学院的郑春燕,以及来自传媒学院的廉靖芸。在前期准备中,我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苏州木雕的历史与发展。联系当地木雕艺人,确定实践地点与时间。准备实践所需的记录工具(相机、笔记本等),在郑春燕同学的帮助下,我们成功联系到了当地的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人:秦华。其在2015年的姑苏晚报中小露锋芒,成为了当地著名的手工艺人,本次文章的标题同样采自该文章的标题:香雪寻梅在冲山,在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对这段话产生了新的感悟与理解!

实践过程:

本次实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往苏吴博物馆体悟苏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对木雕的艺术产生新的认识,在1月7日,我们顺利到达了吴文化博物馆。踏入吴文化博物馆,木雕的静谧与深邃扑面而来。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作品,仿佛在低语,诉说着江南的温婉与匠心的执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解了吴文化的点点滴滴,从新生到光辉年华到默默无闻,交杂不同的情绪,悲喜缠绕在我们心间,这更揭示了吴文化当前的状态。

在这之后,我们前往了文物修复的窗口观看了当代的文物恢复工作,更深深感到文化修复的可贵、神圣。不禁让人感叹,文物修复,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那些破碎的陶片、斑驳的壁画、残损的木雕,承载着千年的记忆,却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褪色。而修复师,便是时光的逆旅者,用双手与匠心,将历史的碎片重新拼合,让沉寂的文明再度苏醒。正如雕刻着梅木的雕刻家,用双手续写古物的新生。

在经历昨日的的吴文化的熏陶之后,我们前往了苏州冲山观摩并学习木雕。在秦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当地的木雕工坊。艺人们详细讲解了木雕的制作流程,包括选材、设计、雕刻、打磨等环节。我们了解到,苏州木雕以精细、典雅著称,尤其擅长花鸟、人物题材的雕刻。

在秦华先生带领我们参观其使用的木材以及工具之后,他带领我们参观了其雕刻出的成品,浑然天成,玻璃柜中的木雕作品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匠人的匠心精神。无论是细腻的人物表情,还是繁复的花鸟纹样,每一刀、每一刻都展现了秦华先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尤其是那些镂空雕刻的作品,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在观看如此动人心魄的作品之后,不觉提出要求,希望秦华先生能够带领我们学习一下雕刻的技巧。于是我们来到了其雕刻的工作室,他的工作室只是在简单朴素的家中,并没有在昨日的文物修复所所看见的光鲜亮丽,在这里我只看见了勤勤恳恳并朴实的手工匠人精神。在幽静的工作室里,秦华先生端坐于案前,手中握着一把刻刀,目光专注而沉静。他的面前,是一块正经雕琢的木料,粗糙的表面仿佛蕴藏着无限可能。

我们沉浸在雕刻带给我们的震撼之中。秦华先生有时会停下手中的刻刀,轻轻抚摸木料,感受它的质地与温度。那一刻,仿佛时间也静止了。木料不再是冰冷的材料,而是有了生命,与匠人的心灵相通。最终,一件精致的木雕作品在艺人的手中诞生。它不仅是技艺的结晶,更是匠人心血的凝聚。观摩这一幕,我深深感受到:木雕艺术,不仅是刀与木的碰撞,更是心与灵的共鸣。匠人以双手赋予木头生命,而木头,也以它的方式,回报匠人以永恒的美。通过木雕,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连接,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我想,这便是初见木雕带给我的感触,直达心灵。

随后我们与秦华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木雕艺术的传承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其表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木雕技艺面临着人才流失、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但他依然坚持传承与创新,努力将木雕艺术融入现代生活。随后,他又感慨地说到:“现在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接手,全是老师傅在干,到目前都没有收到过徒弟,再过几年可能就要消失了,”我们如鲠在喉,深度思考了当下年轻人的思考方向,没有人会学习如此艰难的木雕技艺,我们了解到秦华先生在十几岁起就已开始学习木雕技术,数十年的积累使他的技术炉火纯青,自然会担心没有娃会吃这样的苦,谈到这个话题上,我们都沉默了,如何走好非遗的道路,它的前方又是怎么样的未来,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思考当中,对苏州人甚至是全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岌岌可危的问题,给所有人民敲响了警钟。最后我们与秦华先生合影留念,并表示我们会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让非遗传承不在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

实践成果: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通过文字、照片和视频,记录了木雕的制作过程及手工艺人的故事。这些资料不仅是我们实践的成果,也为木雕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素材。我们利用网站与现场调研认识到苏吴地区人民对当地的文化的了解程度依然堪忧,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制作科普视频的决心,我们团队人员利用传媒学院成员的独特优势,已经制作科普视频,同时团队的各个成员决心回到家中向家庭中的成员以及亲朋好友宣传木雕文化的艺术,最后希望我们制作的视频能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的美与震撼,知道“香雪寻梅在冲山”。

本次社会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木雕艺术的价值与传承的紧迫性。未来,我们将以更实际的行动支持木雕技艺的保护与创新,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我们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木雕艺术必将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继续闪耀于世界文化之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52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西外学子三下乡 |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2022年7月26日清晨,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树心向党·红色延安行”暑期调研队与众多大学实践团队共同徒步来到宝塔山下,在出征仪式结束后,迎着烈日,团队们一起攀登宝塔山。在讲解员老师的带…… 游可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查看全文 >>

西外学子三下乡 | 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2022年7月26日,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大学生延安实践团队的青年们齐聚延安宝塔山会师广场,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树心向党·红色延安行”团队与诸多队伍共同见证和参与“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 游可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查看全文 >>

西外学子三下乡 | 齐唱抗大校歌,感慨红色精神

2022年7月26日,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树心向党·红色延安行”调研队与众多实践团队共同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进行参观与学习。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土地革命战争和…… 游可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查看全文 >>

西外学子三下乡 | 用外语讲好红色故事

2022年暑假,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树心向党·红色延安行”调研队前往延安,追寻红色记忆,在时代下传承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主要内容包…… 游可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查看全文 >>

西外学子三下乡 |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专题教学

2022年7月23日晚,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树心向党·红色延安行”团队继续展开调研活动,中共延安市委党校机关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冯云星在基地开展《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专题教学。冯老师按照…… 游可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查看全文 >>

西外学子三下乡 | 学习共产党人的家风典范

2022年7月23日下午,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树心向党·红色延安行”团队继续展开调研活动,我们步行到达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重温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追忆红色革命精神。参观完中共中央西北局…… 游可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查看全文 >>

西外学子三下乡 |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之行

2022年7月23日下午,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树心向党·红色延安行”团队继续展开调研活动,我们步行到达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重温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追忆红色革命精神。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 游可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查看全文 >>

西外学子三下乡 | 追忆红色时光——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2022年7月23日下午,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树心向党·红色延安行”团队继续展开调研活动,我们来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重温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追忆红色革命精神。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 游可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播撒红色火种,守护绿色希望

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意义非凡。它所孕育的“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

湖南师大赴长郡双语实习队实习工作安排会议顺利开展

2025年4月24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赴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实习队实习工作安排会议在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科技楼四楼历史教室召开。会议…

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举办西部计划宣讲会

2025年4月22日,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团委青工部成功举办了一场线上西部计划宣讲会。此次宣讲会由何佳威担任主讲人…

“定格生活中的化学”,一起探索生活中的乐趣

本文作者:杜欣朔姜兰翔近日,一场名为“定格生活中的化学”的主题活动于线上火热进行中,为同学们开展一场与众不同的化学探…

传媒技术学院开展“心暖宿舍 情系你我”故事分享会活动

为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室友间的情感联结,营造和谐友爱的宿舍氛围,4月24日,传媒技术学院平安社区管理中心于学苑…

最新发布

探寻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创新之路——山东大学“木板印忆”团队社会实践纪实
在文化多元发展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成为社会关注焦点。2025年2月26日,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木板印忆”团队在张雪莹带领下,深入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围绕“非遗传承与创新——以杨家埠木版…
医路向沂蒙,志愿宣讲情,传递医学温暖,赓续沂蒙精神
随着对红色文化的深入发掘和传承,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引入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引导动员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并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滨州医学院志愿宣讲团踏入宽城县一中宣讲沂蒙精神
2025年2月17日,滨州医学院“巍巍沂蒙山,悠悠沂蒙调”志愿宣讲团踏入宽城县满族一中校园,开展了一场关于沂蒙精神的宣讲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传播红色文化,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具一格的精神教育课。活动中,…
不可思议团队到广西桂林恭城瑶族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不可思议团队到广西桂林恭城瑶族开展社会实践调研为助力民族文化传承,广西师范大学“不可思议队”于2025年1月9日走进桂林恭城瑶乡,开展深度社会文化调研。团队通过走访瑶族博物馆、对话非遗传承人、民俗参观…
以茶为媒 法润人心——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创新普法模式探索感悟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作为课题组的一员,我将以《泰州市标准化条例》的普及与泰州传统早茶文化相结合,尝试以文化浸…
广西师大童心织梦队“让爱不缺席”留守儿童关爱计划
在寒假来临之际,寒风凛冽,为了让留守儿童在寒冬感受到温暖,百无聊赖的生活感到有趣。童心织梦队在2025年1月17日至21日积极投身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童心织梦队队员…
冬日寒风凛冽,童心温暖相织
2025年2月10日,广西师范大学童心织梦团队的成员们带着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前往广西灵山县檀圩镇,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目的是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通过游戏互动、团队辅导、一对一…
服务家乡建设,践行青春担当
寒假期间,情牵桑梓奋进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服务家乡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乡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隋瑞哲同学在家乡医院担任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开展日常工…
青春奉献家乡,实践铸就成长
寒假期间,情牵桑梓奋进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服务家乡建设的实践活动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乡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身体力行的社会服务,更是一次心灵上的…
四川大学团队前往山西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调研
2025年1月17日—1月22日,在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河长办、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四川大学“黄河守护青春赋能”团队先后来到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总干一级泵站、忻州市西口古渡、吕梁市柳林县、临汾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