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理念的深化,品牌水果逐渐成为消费者购物车中的“常客”。为探究消费者对品牌水果的认知与选择偏好,安徽财经大学“烟火人间”社会实践团队历时一个月,进行走访,线上线下调研。数据显示,83.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为品牌水果支付更高溢价”,折射出品质消费时代的全新图景。
品牌化消费成主流 品质与安全成核心诉求
调查发现,超六成消费者每周购买品牌水果1-3次,其中25-40岁的中青年群体占比达72%,成为消费主力军。在购买动机中,“品质稳定”(89.3%)、“食品安全可追溯”(81.5%)、“包装规格标准化”(68.2%)位列前三。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认证、绿色食品标志等资质认证对购买决策的影响权重高达76%,远超“网红营销”(34%)等短期流量效应。
“以前买水果只看价格,现在更关注产地和检测报告。”安徽省蚌埠市消费者王女士的反馈颇具代表性。
地域差异显著 下沉市场潜力待释放
调研揭示出显著的区域特征:一线城市消费者更青睐进口品牌与精品超市渠道,平均客单价达58元;而三四线城市则对本土区域性品牌接受度更高,价格敏感度较一线城市高出23%。在品牌认知度榜单中,佳沃、佳农、都乐等头部品牌在一二线城市渗透率超70%,但县域市场仍存在“有品类无品牌”现象。
“许多消费者能准确说出‘丹东草莓’‘赣南脐橙’等地理标志产品,却对具体品牌知之甚少。”团队成员张雨薇在走访江西某农贸市场时发现,中小商户更倾向使用通用包装箱,“这导致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品牌溢价”。
痛点犹存 价格透明度与售后服务待提升
尽管品牌水果市场蓬勃发展,仍有47.8%的受访者抱怨“品牌水果价格虚高”,31.2%的消费者遭遇过“以次充好”问题。在售后服务方面,仅29%的品牌提供坏果包赔服务,远低于生鲜电商平台的72%赔付率。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赵立新建议:“品牌建设需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品控体系,同时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增强溯源公信力。”
未来展望 差异化竞争破局同质化
报告指出,当前品牌水果存在包装雷同、卖点模糊等问题。团队提出三大建议:一是深耕细分赛道(如儿童水果、低糖品种),二是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果园研学、DIY包装),三是借力社区团购拓展下沉市场。
结语
“消费者买的不仅是水果,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象征。”团队将继续跟踪消费趋势变化,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品牌化提供数据支撑。(安徽财经大学“烟火人间”社会实践团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7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