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的凭祥市,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广西师范大学边疆行知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语言文化传承的热忱,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此行是为深入广西凭祥市,进一步调研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方言保护和普通话推广的现状,探寻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在采访宁明县居民 陈思思供图
凭祥市地处中越边境,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多彩的文化交融。在这里,部分村落以壮话、白话为主,而普通话的推广也“润物细无声”般改变着当地的语言环境。社会实践队员们穿梭于村落间,与当地村民促膝长谈,聆听他们的声音,感受着当地独具特色的故事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脉络。
“普通话用处大,我们外出工作、做生意都是离不开它。”一位在村口大树下乘凉的村民对社会实践队员们说。青壮年们大多外出务工,他们也深知普通话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对越南语、英语的认同度也较高。然而,年轻一代对方言的熟练度却在逐渐下降。这背后,是教育的普及、现代媒体的广泛传播,以及青壮年外出所带来的综合反应。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在采访凭祥市居民 陈思思供图
在与当地小学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们发现,普通话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孩子们在学校里接受标准化的普通话教育,课堂上、课间里,普通话是他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然而,当社会实践队员们问及孩子们是否会经常用或是说方言时,大多孩子都羞涩地摇摇头。一位老师感慨道:“普通话的推广是好事,但方言的传承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文化的灵魂。”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在采访凭祥市居民 吴慧琪供图
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入走访,记录下一个个生动活力的画面:在村内的大树下,老人们用壮话交流,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而在村尾的小卖部,年轻的店主熟练地用普通话与外地游客交谈。这种语言的和谐交融,让社会实践队员们感到十分欣慰。
经过两天的调研,社会实践队员们发现了方言使用频率减少、普通话使用频率增加这一主要现象,而这一现象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得以形成。例如,教育的普及,让普通话成为孩子们日常学习和交流的首选;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得方言的传承出现断层;现代媒体的传播,更是加速了普通话的普及。这样的现状更促使社会实践队员们意识到,影响语言传承和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保持方言的独特性、提高青少年对方言的兴趣,是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在访谈凭祥镇居民,了解居民的生活情况 陈思思供图
边疆行知实践队员们表示“方言是文化的根脉,普通话是社会的纽带。我们不能让方言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社会实践队队员们深知,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找到两者的平衡,促进两者的发展。此次活动,让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凭祥市语言文化的现状,也坚定了他们为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并重的信念。“我们将继续探索,为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边疆行知实践队队员的决心,也是他们对这片土地、对当地语言文化的深深的热爱与责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3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