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假期间,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龙”跃平和,“艺”脉相承实践队回到家乡福建漳州平和,利用寒假时间积极投身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家乡独特的龙艺非遗项目,为其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为家乡带来了一股文化暖流。
溯源:古籍县志寻龙艺
实践队成员通过与家乡老人谈论以及从小父辈讲述,了解到龙艺是闽南一种具有地方特色、观赏性强和享有盛誉的民俗文化活动,流行于平和县一带。平和始有扎制龙艺活动,不迟于明末。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结合了舞龙和戏曲元素,2019年被列入省级非遗。清初康熙版的《平和县志·风土志》中已有扎制龙艺的记载,“民间结采架,选童男靓妆立架上,扮为故事,数人肩之以行,先诣县庭,谓之呈春。”这“采架”就是现在称谓的“龙艺”。据悉,现在龙艺由“龙头”、“龙段”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与传统舞龙相似,而龙段则由数十块木质艺板连接而成,艺板上可以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各种模样,并点缀花卉草虫鱼和彩灯,同时也会紧贴当代教育,张贴标语以及科技元素等。每块艺板上站有一位5至8岁的“艺旦”。
传承:亲身体验扬非遗
实践队成员在元宵佳节来临之际,参观了家乡非遗龙艺的制作过程,其制作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和精细工艺,龙头制作最需精湛工艺,才能有惟妙惟肖之姿,龙身由艺板连接,由绸缎、布等一些轻型的材料制作,并用一些假花、生肖形象、现代元素等装饰整合,据悉,这些装饰正是平和龙艺与现代科技、艺术等结合的一个创新之举。实践队成员同时参与家乡龙艺巡游过程,体会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是接过属于年轻一代人的接力棒,对家乡非遗文化的一项传承。
采访:童言童语赞龙艺
实践队成员来到家乡龙艺巡游现场,对当天参与巡游的小艺旦进行简单的采访,但在小艺旦们的童言童语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平和龙艺”这项非遗文化在小朋友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深深的烙印,小朋友也表示,会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希望家乡的民俗焕发光彩夺目的光芒。
回望:真心实意承非遗
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再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家乡民俗活动,也对家乡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弘扬,实践队成员表示,希望通过自身力量在保留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的同时,让承载着先辈智慧的龙艺能够跨越时间,使传统民间文化得以完整保存,防止其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逐渐消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9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