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陕派风味传千年,华夏非遗韵今朝

来源:西安财经学院 作者:青言实践队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的央视春晚也融入了更多非遗元素,开场视觉秀《迎福》炫出打铁花、庆阳剪纸等16种非遗,通过AR、裸眼3D等科技加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体现了对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了春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

在此背景下,西安财经大学校团委“青言实践队”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在全国3省7地,通过学习调研、参观走访探寻家乡传统文化、讲述非遗故事等,挖掘当地与春节相关的年俗非遗等,发挥大学生宣讲员的优势特长,开展“传陕派风味传千年,华夏非遗韵今朝”主题接力宣讲实践,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重视非遗,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探非遗古韵,传文化精粹。此次“陕派风味传千年,华夏非遗韵今朝”专题接力宣讲活动,旨在探寻成员所在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家乡非遗的深厚底蕴与丰富资源,讲好非遗故事,让古老的非遗跨越时空,融入现代生活,发挥青年力量助力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延续,在创新中绽放新的华彩,使其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篇章,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

陕西花馍,作为三秦大地的非遗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它以面粉为墨,以巧手为笔,在岁月的画布上描绘出独特的艺术篇章。在陕西,花馍不仅是美食,更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花馍一直是陕西人民对生活热爱的具象化表达,在时代的浪潮中,陕西花馍不断传承创新,将古老的技艺与现代审美融合,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技艺是虚无的,因为它藏于匠人之手,匿于茧痕之间,技艺又是永恒的,因为它总是贴近着我们生活,一直被接力传承。

在西安,同盛祥泡馍是当之无愧的美食名片,它源自百年老字号同盛祥饭庄,承载着这座城市深厚的饮食文化。同盛祥泡馍制作工艺讲究,食材选取品质上乘的牛羊,搭配秘制香料,经长时间慢炖,肉质酥软,香味浓郁。顾客需将特制饦饦馍掰成黄豆粒大小,再由厨师加入丰富配菜,用汇聚食材精华的原汤烹煮。刚出锅的泡馍 “料重味醇,肉烂汤浓”,馍筋道有嚼劲,香气诱人。吃法上,“干泡” 让汤汁被馍充分吸收;“口汤” 吃完后碗底留一口鲜美汤汁;“水围城” 则是馍肉被汤汁环绕,带来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如今,同盛祥泡馍早已超越美食本身,成为西安饮食文化的象征,深受本地人和游客喜爱,是来西安必尝的美味。

子长煎饼是陕西延安的一道特色传统美食,其以荞面为主要食材,经多道工序制作。煎饼薄而柔韧,呈淡黄色泽。在吃法上极为多样,常见的是卷入新鲜的土豆丝、脆爽的豆芽、可口的豆腐干等食材。这些馅料为煎饼增添丰富口感。再配上独具风味的蘸料或酱料,那酸辣咸香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它不仅是当地百姓日常喜爱的食物,也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品尝,成为子长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东南坊牛拉鼓是咸阳市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舞蹈,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时,鼓手们身着传统服饰,头扎白羊肚手巾,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们手持鼓槌,动作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鼓点节奏明快,变化丰富。时而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时而似潺潺流水,细腻婉转。牛拉鼓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热烈奔放的鼓乐,还在于舞者们整齐划一、激情四溢的舞蹈动作。舞者们通过跳跃、旋转、腾挪等动作,与激昂的鼓声相互呼应,展现出劳动人民的豪迈与热情。如今,东南坊牛拉鼓已成为展示咸阳文化魅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河湟皮影戏作为青海非遗瑰宝,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融合青海特色方言、当地曲艺等元素,唱腔婉转且有力量,通过寒假社会实践的学习,我观看了《红罗传》等经典剧目感受传统河湟艺术魅力。在新时代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当下,传承者们积极探索创新,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其魅力;另一方面融入“非遗+”理念,像“非遗+旅游”“非遗+教育”,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发数字旅游指南、线上课程等,让河湟皮影戏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快来参与,共探这独特的非遗文化吧。

信阳毛尖属绿茶,又称玉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传承千年。它产自河南信阳大别山北麓,此地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为茶树生长提供绝佳条件。信阳毛尖外形细秀匀直,白毫满披,色泽翠绿光润。冲泡后,茶汤碧绿,香气清高持久,有熟板栗香和兰花香,口感醇厚鲜爽,兼具绿茶的清新与独特韵味。其历史悠久,陆羽《茶经》将淮南茶区列为八大茶区之一,信阳是重要产地。宋代苏轼赞 “淮南茶,信阳第一” ,明清时期更是成为宫廷贡品。它不仅是饮品,更是承载信阳历史文化的象征,代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荞面饸饹淳美味,铺就非遗传承路;产业振兴定向准,文化自信思想新;勤劳双手筑梦想,步履铿锵向未来。“淳化荞面饸饹制作技艺”已成功入列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县首个获得省级保护的非遗项目。新的征程上,淳化儿女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殷殷嘱托,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赋予淳化荞面饸饹更多时代意义与当代表达,在探寻和重现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精神之美的过程中涵养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汇聚起接续前行的磅礴力量。

“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旬阳不仅风光旖旎,更孕育了一颗璀璨的非遗明珠——旬阳传统版画。镂象于木,印之素纸,黑白之间,万象更新。版画,这门源远流长且充满灵气的艺术,自唐代雕版印刷术问世,已在历史长河中流淌了一千多年。每幅皆为创作者以刀为笔、以木为纸雕琢的视觉盛宴。创作者用细腻笔触勾勒秦巴山水的钟灵毓秀、花鸟鱼虫的娇俏灵动,展现市井烟火、民俗热闹。刚劲线条与精妙黑白灰色调交织,如古老吟唱,讲述旬阳的悠悠往事与动人传说。且护秦巴遗韵美,长扬版画墨香悠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旬阳版画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尧头黑瓷创烧于唐代,窑火不断,代代相守,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黑釉瓷光洁莹润,施釉厚重,构成了尧头黑瓷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黑珍珠”,尧头窑黑瓷,携带着中国原始彩陶的梦幻汉魏陶塑的雅致,唐代三彩的辉煌,缓缓步入我们的视野,每一件作品,都是时间的低语 ,艺术的传承。未来,我们要加强保护文化及其利用,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创新水平,让陈列在博物馆的他们活起来,非遗正青春,让尧头黑瓷绽放出新的文化色彩!

关中沃野渭河谷地,我的家乡咸阳东临渭南,西接宝鸡,就位于关中平原的腹地,素有“中国第一帝都”之称。咸阳市是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厚重的历史文化积累,形成了咸阳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三原面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贯穿于百姓的婚丧嫁娶和节庆节日等重要节点,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三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祈愿,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通过本次“传陕派风味传千年,华夏非遗韵今朝”主题宣讲实践,大学生宣讲团“青言实践队”的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家乡,用青言青语讲述家乡非遗文化故事,助力家乡文明传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9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三下乡实践心得:实践伴我成长

  裴斯泰洛齐曾说:“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这说明智…… 梁舒薇 大学生网报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实践心得:时间带不走的痕迹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当我写下这篇心得已是下乡结束后的十多天。依稀记得三下乡,我们与你们在双寿留下的点点滴滴。此时外面大雨正勤勤恳恳地洗刷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留下的痕迹,或…… 郭祖金 大学生网报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实践心得:不畏艰难,扬帆起航

  如果你有机会参加三下乡,那么你肯定能够见识到很多你以前没有学过,或者说是你从未见过的知识和事物,因为这里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体验。在这个暑假,我就加入了扬帆社会实践队,…… 梁猴芩 大学生网报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心得:用心去体验点滴

  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青山环绕,这是我对双寿的印象。  冒着连绵的细雨,我们到附近的村落进行挨家挨户的宣传。这次宣传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是这里的人都很热心。一听到我们是…… 梁巧仪 扬帆社会实践队查看全文 >>

三下乡实践心得: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2018年7月15日的早晨,迎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扬帆社会实践队全体队员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坐上开往茂名信宜北界镇双寿小学的巴士,开启了为期12天的下乡之旅。  在双寿小学的12天就好像…… 王钦莉 大学生网报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实践心得:有付出,就有收获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小学是孩子们的启蒙地,是孩子们畅游知识海洋的帆船,更是孩子们开启人生学习之旅的起点站。  迎着骄阳,我眯着眼望着眼前的实践基地—双寿小学,内心感…… 大学生网报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心得:糟了,是心动的感觉

  这是一个关于夏天的故事,有孩子,有扬帆社会实践队。  等 等一下,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们。  相遇是一场意外。本不打算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却在种种境况下,我选择了扬帆社会实…… 黎舒婷 大学生网报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三下乡之这个夏天不一般

  七月的阳光分外灿烂,这个暑假我跟随着学校的扬帆社会实践队奔赴信宜市的双寿小学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暑期三下乡的调研支教活动。  原本今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我本来是不打算参加的…… 周梓杰 大学生网报 岭南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传承海洋文化,守护非遗瑰宝:沙坡尾马送王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2月4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筑梦…

情系沂蒙,赤心逐梦|南中医“沂脉﹣相承“宣讲团赴苏州市新康小学开展“沂

2024年12月18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沂脉﹣相承”宣讲团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来到苏州市新康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主题…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 “返家乡”,共绘青春梦

近日,安徽工业大学成功举办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我把工大带回家乡”专项实践活动培训会,为学校与…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回母校蚌埠一中宣讲,共筑梦想桥梁

安徽工业大学学子回母校蚌埠一中宣讲,共筑梦想桥梁中国青年网蚌埠2025年1月21电(通讯员陈欣怡)近日,安徽工业大学的大一新…

食品专业赋能,水务焕新家乡

近日,来自塔里木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陈玟静,利用假期时间,在资中县衡兴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最新发布

乡村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实践背景与目的2025年1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科技赋能,家‘裕’户兴”社会实践队前往滨州市沾化经济开发区,开展以“绿色化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子返家乡:巡河保河志愿行 守护碧水蓝天情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子返家乡:巡河护河志愿行,守护碧水蓝天情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共识,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爱水护水意识,共同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目…
科技赋能乡村化工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背景与目的2025年1月15日至16日,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科技赋能,家‘裕’户兴”社会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滨州市沾化经济开发区博昌街道,开展以“现代乡村企业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子返家乡:巡河护河志愿行 守护碧水蓝天情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子返家乡:巡河护河志愿行,守护碧水蓝天情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共识,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爱水护水意识,共同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目…
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子返家乡:跨越数字鸿沟,温暖银发群体
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帮助老年人更好的的融入现代社会,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1月14日—25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数智助老实践队在阜阳市陈集镇油店桥村开展主题为“跨越数字鸿沟,温…
探访纪念馆,追忆华罗庚
探访纪念馆,追忆华罗庚——机电院学子前往华罗庚纪念馆调研实践近日,为深入了解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和贡献,传承和弘扬其科学精神,河海大学机电院“华罗庚纪念馆调研实践团”利用寒假时间,前往金坛市华罗…
河海大学实践团赴华罗庚纪念馆开展学习活动
探访纪念馆,追忆华罗庚——机电院学子前往华罗庚纪念馆调研实践近日,为深入了解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和贡献,传承和弘扬其科学精神,河海大学机电院“华罗庚纪念馆调研实践团”利用寒假时间,前往金坛市华罗…
安工大电气学子服务社会成长
在大学生活中,社会实践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延伸,更是我们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了解社会需求,…
挖掘地域风情,带动风情传承
参与潍坊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后,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中华传统文化自古至今已传承了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和根基。此次实践让我有机会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思考中华文化的现状、挑战与机遇…
赓续文化脉络,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深深滋养着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