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梦想起航的学术殿堂
历史底蕴:从钢铁摇篮到学术重镇
安徽工业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行业紧密相连的奋斗史。追溯到 1958 年,在新中国工业化浪潮中,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应运而生,如同在钢铁热土中播下的一颗希望种子 ,为钢铁行业培育专业人才。彼时,简陋的教学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却未能阻挡师生们的热情与决心,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逐梦之旅。
1977 年,经国务院批准,马鞍山钢铁学院组建,正式踏上本科教育的征程。隶属原冶金工业部的它,汇聚了全国各地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学校不断探索创新,在冶金工程、材料科学等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科研成果斐然,为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贡献智慧和力量。
1985 年,学校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华东地区冶金行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在那段岁月里,一批又一批怀揣钢铁梦想的学子从这里毕业,奔赴祖国各地钢铁企业,扎根一线,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实际生产力,为我国钢铁工业从弱到强的蜕变立下汗马功劳。
1998 年,学校划转安徽省,开启 “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 的新篇章。管理体制的转变,不仅是归属的变化,更是发展机遇的拓展。学校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徽省内企业、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2000 年,华东冶金学院与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安徽工业大学,实现学科融合与优势互补。从专注冶金领域到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学校完成华丽转身,成为综合性高等学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元化的学习选择。
校园环境:诗意校园,青春舞台
踏入安徽工业大学,就仿佛踏入了一幅交织着自然美景与人文气息的绚丽画卷,佳山、秀山两个校区各具特色,共同构筑起学子们梦想起航的青春舞台。
佳山校区,宛如一位历经岁月沉淀的智者,散发着古朴而醇厚的韵味。这里的建筑风格沉稳大气,承载着学校多年的历史记忆。漫步在校园,古老的教学楼庄重矗立,其外墙的斑驳痕迹诉说着往昔的奋斗故事,见证无数学子的成长与蜕变。楼前的百年古树,枝繁叶茂,如同一把把巨伞,为莘莘学子遮挡烈日与风雨,夏日里投下一片片清凉的绿荫,秋冬时金黄的落叶又为校园铺上一层诗意的地毯。
校园内的绿化景观错落有致,香樟林四季常青,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蜿蜒的小径旁,各类花卉竞相绽放,从春日的烂漫樱花,到夏日的娇艳荷花,再到秋日的淡雅菊花,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色彩与芬芳,为校园增添无限生机。春光亭静静伫立在湖边,湖水波光粼粼,倒映着亭台楼阁与绿树繁花,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闲暇时光,学子们在此读书、休憩,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汲取心灵的滋养。
而秀山校区,则洋溢着现代与活力的气息,宛如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这里的建筑设计新颖独特,线条流畅,充满现代感。汇文楼、图书馆等建筑造型别致,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先进的设施设备,为师生们提供了优越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图书馆内,藏书丰富,智能化的借阅系统方便快捷,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着同学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秀山校区的绿化景观同样令人陶醉,荟灵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校园中央,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岸边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与周围的现代化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围绕荟灵湖的是大片的草坪与绿地,其间点缀着风格各异的雕塑,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每逢夜晚,湖边的灯光亮起,五彩斑斓,如梦如幻,成为同学们散步、谈心的好去处。
在校园设施方面,两个校区均配备了完善的体育设施,现代化的体育馆内,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等一应俱全,满足同学们多样化的运动需求;标准的田径运动场,红色的跑道、绿色的草坪,见证着同学们挥洒汗水、追逐梦想的身影。此外,学生宿舍温馨舒适,食堂提供丰富多样的美食,满足来自不同地域同学们的口味需求,让大家在校园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学科优势:多元学科,协同发展
(一)学科布局
安徽工业大学以其卓越的学科实力,在学术领域绽放出耀眼光芒。学校秉持多元发展理念,构建起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的完整学科体系 ,各学科相互交融、协同共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选择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里,工科的严谨与创新、理科的深邃与探索、经管的务实与智慧、文法的人文关怀与法治精神、艺术的灵感与创意相互碰撞,激发无限可能。
(二)重点学科
在众多学科中,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 4 个学科持续保持全球 ESI 排名前 1%,彰显出强大的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 II 类学科,冶金工程和化学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 Ⅲ 类学科,纳米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入选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这些重点学科汇聚了顶尖的科研团队,承担了众多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高性能材料研发、先进制造技术、绿色化工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三)专业建设
学校的专业建设成果同样令人瞩目。现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54 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 个 。这些专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例如,冶金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我国钢铁行业培养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中屡获佳绩。
此外,学校还有 15 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和住建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全国高校第 54 位。专业认证是对专业质量的权威认可,通过认证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方面达到国际实质等效标准,确保学生接受高质量的专业教育,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师资力量:名师领航,育梦前行
在安徽工业大学,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教育质量的坚实保障,也是学校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2216 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 231 人、副高级职称 513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职工 916 人,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63.73%,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与指导奠定坚实基础。
在众多优秀教师中,各类国家级人才 25 人次、省级人才 154 人次,他们宛如璀璨星辰,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熠熠生辉。其中,有荣获 “第十二届中国化学会 - 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全国仅 4 人)、第五届 “科学探索奖” 的杰出教授,其在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为学校赢得荣誉,更为学生树立追求卓越的榜样。近三年,学校 3 个学科领域 7 人次入选全球 “高被引科学家” 榜单,位列省属高校第一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 2022 年度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上,学校有 24 位学者入选,充分彰显学校师资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影响力。
这些优秀教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果斐然,在教学育人方面更是秉持着先进理念,践行着教育初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丁汉林老师,在教学中形成独特模式。他以现行教材为基础,广泛搜集研究资料与最新成果,或呈专题补充知识,或设论坛激发学生参与。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抽象知识具象化。他讲授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评教成绩常年位居系里前列。此外,他还为考研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专业指导与信息交流,助力学生深造。在育人上,他以身作则,深入班级关心学生成长,所带班级班风优良、成绩优异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程泽凯老师,同样是育人典范。他主讲多门课程,注重教学改革,采用案例式、任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他关注学生学习反馈,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与合作能力。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 RoboCup 仿真 2D 竞赛,屡获佳绩,如获得 RoboCup2013 荷兰世界杯季军、RoboCup2014 巴西世界杯第六名等。同时,他担任班主任期间,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获得多项荣誉。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 86 人,教授 10 人,副教授 25 人,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29 人。他们当中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及提名人物、全国高校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 ,还有安徽省模范教师、教学名师等。他们深入研究思政教育理论与方法,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学生需求紧密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
科研创新:探索前沿,服务社会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安徽工业大学始终勇立潮头,以科研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前沿领域,努力服务社会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 33 个 ,这些科研平台是学校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 平台获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学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人才搭建重要桥梁,促进学校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与国际前沿接轨,提升科研水平与国际影响力。在这些科研平台上,科研人员们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在科研成果方面,学校成绩斐然。近五年,主导制订国际标准 10 项 ,获批成立 ISO-TC107/SC9PVD(物理气相沉积涂层)国际标准分委会,彰显学校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在金属表面涂层防护材料领域,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深入研究,主导制订多项国际标准,推动该领域技术规范与国际统一,提升我国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的地位。
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也是学校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2024 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5 项 ,立项数较去年同期增长 32.4%,直接资助经费 1756 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40.5%。冶金工程学院肖赛君副教授获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围绕航空航天等领域用 HfB2 超高温陶瓷涂层的高效低成本制备难题展开研究,在探明熔盐中纳米颗粒电场诱导组装形成全致密涂层生长机理的基础上,实现该涂层的熔盐电泳沉积制备,标志着学校在冶金工程与表面工程学科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此外,学校在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方面收获颇丰,近五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74 项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沈浩教授团队领衔的项目《复杂跳跃系统性能分析与控制》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针对复杂跳跃系统中跳跃信息随机时变、网络诱导现象多元交叉、系统性能多重约束等难题,深入开展研究,取得多项原始创新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宏教授团队领衔的项目《抗磨耐蚀高温涂层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围绕严苛服役环境下装备核心部件对高性能热喷涂防护涂层的应用需求,进行集成关键技术系统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冶金、汽车等多家制造企业规模化应用,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更在实际应用中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学校积极响应国家 “双碳” 目标,在低碳冶金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助力宝武集团建成全球首台工业级低碳炼铁高炉,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学校与省内外多个地方政府建立政学研合作联盟,共建 7 个实体性研究院,与宝武集团等 200 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保障 。
校园文化:传承精神,绽放活力
安徽工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如同一首激昂的青春乐章,奏响着传承与创新的旋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精工博学、厚德敏行” 的校训,宛如一盏明灯,照亮学子们前行的道路。“精工”,传承自学校深厚的工科底蕴,激励着师生们追求精湛技艺,以科学精神探索未知,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博学”,鼓励大家广泛涉猎知识,培养多元思维,在学术的广袤天地中自由翱翔;“厚德”,倡导品德修养,引导师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担当社会责任,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敏行”,则强调行动力,要求大家少说多做,迅速捕捉机遇,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的价值。校训精神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团结、求实、勤奋、创新” 的校风,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在这里,师生们团结一心,共同攻克学术难题,参与社会实践;求真务实,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追求真理,不弄虚作假;勤奋努力,在知识的海洋中刻苦钻研,不断充实自己;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在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领域展现独特风采。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生动体现。学校拥有各类学生社团 70 余个 ,涵盖思想政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文化体育、志愿公益、自律互助等六大类,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每年举办的社团文化艺术节,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社团游园会上,各社团纷纷展示自己的特色与风采,表演类社团带来精彩绝伦的舞蹈、歌唱、话剧表演,让同学们沉浸在艺术的殿堂;趣味类社团设置各种有趣的游戏,如传统投壶、猜灯谜等,充满传统文化韵味;体竞类社团组织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竞技活动,展现同学们的青春活力与拼搏精神;益智类社团开展数独、魔方比赛等,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科创类社团展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科技创新作品,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文学类社团举办诗歌朗诵、征文比赛等,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同学们穿梭于各个展区,参与各种活动,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社团文化的魅力。
校园文化节同样精彩纷呈。2024 年 “校园大舞台 —— 徽风皖韵进高校” 活动走进校园,为师生们带来一场精彩的黄梅戏表演。经典曲目《天仙配》中,演员们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同学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学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徽风皖韵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
此外,学校还举办体育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活动。体育文化节上,同学们在田径赛场、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挑战自我,展现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宿舍文化节以 “传承中国志、文明安全行” 为主题,通过开展 “最美寝室” 宿舍美化设计评比、宿舍安全自查、宿舍卫生大清洁等活动,营造文明、和谐、安全的宿舍环境,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展现青春风采,锻炼自己的能力,收获成长与友谊。他们在社团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在文化节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
就业前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从踏入安徽工业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同学们就已经踏上了一条通往广阔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其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助力学子们在毕业后顺利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
从就业数据来看,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十分乐观。近年来,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 95% 以上 ,这一数据不仅体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也反映出学校在就业工作方面的卓越成效。在就业地区流向上,呈现出多元化且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特点。其中,88.76% 的毕业生选择在华东地区就业 ,这里经济繁荣、产业发达,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到省份,安徽省占比 47.35%,江苏省占 19.51%,上海市占 12.51%,浙江省占 8.29% 。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多样,与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高度契合,例如安徽的制造业、江苏的电子信息产业、上海的金融与科技产业、浙江的互联网产业等,都为我校毕业生提供大量对口岗位。
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毕业生就业选择丰富。签约其他企业的占比 67.63% ,这些企业涵盖各行各业,从新兴的科技企业到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国有企业以其稳定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 23.47% 的毕业生加入 ,成为众多学子的理想选择;三资企业凭借先进的管理经验、国际化的工作氛围和较高的薪资待遇,签约占比达 6.11% ;还有部分毕业生进入机关、其他事业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农村建制村、部队、科研设计单位等,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众多优秀校友在各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为在校学子树立榜样,展现学校毕业生的强劲实力与广阔发展前景。1984 届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校友张后启,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创办国内汽车产业供应链数字化云平台中驰车福,并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 “AZI”。在他的带领下,中驰车福致力于构建领先的汽车产业供应链数智化云平台,通过数字化交易连接并赋能产业供应链主体,推动汽车产业供应链的整合和数智化升级,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我校商业会计专业 1986 届校友王振富,现任上海临港集团副总经济师,上海浦东新经济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他不仅在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领域成绩斐然,参与推动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积塔半导体等一系列重特大产业项目落户临港新片区,还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国内一类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编撰经济类著作十余部,展现出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 2007 届校友李永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到鄂钢工作,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做起,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13 年来扎根宽厚板工作一线,大力推进现场优化改造工作,为鄂钢宽板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作出突出贡献,成长为鄂城钢铁宽厚板厂电气首席师,用实际行动诠释钢铁报国的初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 届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校友邱联昌,2010 年从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专注于硬质合金刀具涂层技术研发工作近 10 年。他带领团队使公司成为赣南第一家掌握多弧离子镀、磁控溅射、高温中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工业化制备单层、多层、纳米复合涂层的企业,填补赣南硬质合金刀具涂层技术的空白。主导开发的 16 款化学气相沉积和物理气相沉积涂层产品用于工业化生产,部分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为企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这些校友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体现。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表现,为在校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同学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学校在就业指导与校企合作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就业指导方面,学校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便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职业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就业指导内容逐渐深入,涵盖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为学生求职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注重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适应职场需求的综合素养。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就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宝武集团、马钢集团、海螺集团、奇瑞汽车、立讯精密等 200 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这些企业涵盖冶金、机械、汽车、电子、金融、信息等多个行业领域。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例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能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能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学校还积极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举办企业宣讲会、学术讲座、技术培训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和人才需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和认同感。同时,学校也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锻炼,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将企业实际案例融入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在科研合作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科研合作,不仅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也为企业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和各类专场招聘会,为学生和企业搭建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在招聘会上,企业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涵盖各个专业领域,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学校还为招聘会提供周到的服务保障,确保招聘会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开展线上招聘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就业服务。
通过以上一系列就业指导与校企合作举措,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广阔的就业空间,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继续秉承 “以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不断加强就业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报考指南:开启梦想,相约安工大
如果你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渴望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那么安徽工业大学将是你理想的选择。在这里,你不仅能收获丰富的知识、卓越的技能,更能在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校园里,实现自我价值,绽放青春光彩。
在招生专业方面,学校 2024 年面向全国 24 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共设有 79 个本科招生专业 ,专业设置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无论你对工科的创新实践充满热情,还是对理科的理论探索情有独钟;无论你向往经管领域的商业智慧,还是倾心于文法艺术的人文魅力,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招生计划方面,学校依据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有关招生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你可以通过学校本科招生网或当地招生考试机构获取详细信息。
在招生政策上,学校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给予考生的全国性加分政策。进档考生录取按照 “分数优先,遵循志愿” 的原则,专业之间不设级差,依据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投档成绩相同时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同分排序规则进行排序录取 。内蒙古自治区实行 “招生计划 1:1 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 的录取规则,高考改革省市投档及录取规则按照相关省、市招生文件执行 。
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成绩使用生源省份专业统考成绩,认可生源省份投档规则,按生源省份折算的综合分从高到低排序录取,若该省份未折算综合分,则按省专业统考成绩 * 0.6 + 高考文化课成绩(含加分)*0.4 折算综合分 。当综合分相同时,按照省专业统考成绩、高考文化课成绩(不含加分)、语文成绩、数学成绩、外语成绩依次排序录取 。
在转专业政策上,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符合《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细则》文件基本条件要求,且符合拟转入专业招生条件,身体健康,道德品质好,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处分;对拟转入专业有较强兴趣,并有一定了解;或确有拟转入专业的专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按教学计划修满应修课程,平均成绩不低于拟转入专业当学年平均成绩的学生,可申请转专业 。申请转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的学生,还需通过学院组织的面试,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所申请转入专业的了解程度 。
奖学金政策方面,学校构建了完善的奖助体系,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优秀学生奖学金分为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用于奖励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特等奖学金每人每学年 2000 元,占参评学生人数的 1%,要求学年平均学分绩达到或超过 90 分;一等奖学金每人每学年 1500 元,占参评学生人数的 3%,学年平均学分绩达到或超过 85 分;二等奖学金每人每学年 1000 元,占参评学生人数的 6%,学年平均学分绩达到或超过 80 分;三等奖学金每人每学年 500 元,占参评学生人数的 10%,学年平均学分绩达到或超过 75 分 。此外,学校还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
对于有意报考安徽工业大学的同学,建议你提前了解学校的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和历年录取分数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和职业规划,合理填报志愿。在填报志愿时,要认真阅读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发布的填报指南,确保志愿填报准确无误。同时,你还可以关注学校本科招生网、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渠道,及时获取最新的招生信息和报考指南 。
如果你在报考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学校招生办公室的联系方式如下:电话 0555-2315351、2315272 ,邮箱 [email protected] 。我们的招生工作人员将竭诚为你服务,解答你的疑问,帮助你顺利报考安徽工业大学 。
青春正好,梦想起航。安徽工业大学期待你的加入,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追逐梦想,成就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7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