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梢神经,更是青年成长的广阔舞台。东南大学赓续“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基层就业工作,坚持“选择充分上的重点引导”,构建“全景式引导+精准化培育”育人体系。甲辰岁末,东南大学“脉衍襟江”实践团历时一个月,走访十余位基层校友,采集有效问卷200余份,通过数据画像、人物寻访、田野调查等方式,记录东大人在基层一线的奋斗故事。
一.初心如磐:全景式调研描摹基层就业图谱
“基层就业意向率达68.09%,但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形式的知晓率分别仅为6.38%和18.09%,这一数据反差让我们既惊喜又深思。”实践团团长如是说。
为此,团队搭建新媒体矩阵,以“政策解码+案例可视”形式,推出系列原创推文,介绍基层就业的多元形式。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迎联教授说:“就像智慧大棚里面的传感器需要精准数据支持,基层就业引导同样需要精准滴灌”。
在泰兴市根思乡调研时,朱锐(化名)校友指着智慧大棚里的传感器说:“就像这些设备需要精准数据支持,基层就业引导同样需要精准滴灌”。
图 1:实践团成员进行基层就业形式介绍
二.使命在肩:立体化寻访聆听青春奋斗故事
a)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基层治理的青春答卷
在泰兴市珊瑚镇,詹锐(化名)校友回顾了自己在珊瑚镇工作的点点滴滴,深情地指出,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是直面群众的第一线,“有困难找党、有困难找政府反映了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
图 2:实践团与珊瑚镇詹锐校友进行交流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迎联教授在访谈中强调:“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技术+治理’的双轮驱动。”东大学子正用数字孪生、区块链技术重构基层生态。在泰兴市珊瑚镇,智慧大棚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上传数据,“印象珊瑚”综合体正在探索实施直播销售农产品新思路……
图 3:实践团与孙迎联教授进行线上交流
b) “用一个人的力量带动一群人”——三尺讲台的薪火相传
基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基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23年,教育部发文实施“国优计划”,支持“双一流”高校为中小学输送优秀教师。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021级本科生孙雯婕是“国优计划”首批入围学生,在谈及报名“国优计划”的初心时,她指出,“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立德树人,不仅仅是传授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东南大学2015届硕士毕业生李小伟校友毕业后来到了江苏省泰兴中学担任生物教师,并成为了该校最年前的高级教师。李小伟校友指出:基础教育,尤其是县城教育、乡村教育需要高层次人才,只有高层次人才的引导才能挖掘、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图 4:李小伟在进行研讨课教学
数据印证着这种初心的坚守与传承。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教师招录水平不断提高,以江苏省泰兴中学为例,近年来先后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江苏省苏州中学2025年应届高层次优秀毕业生录用名单中更是显示,被录用的13名毕业生中,有清华大学毕业生6人,北京大学毕业生4人,博士毕业生8人,硕士毕业生5人。心有山海,身守杏坛,当代青年正用自己的青春书写着杏坛薪火的坚守与传承,以教育的力量躬身基层建设。
c) “以一技之专长引领一方之发展”——百炼成钢的技术突围
基层技术单位是国之基石、业之支撑,基层技术人才是创新之钥、发展之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基层重点技术单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推动者。实践团成员同样寻访了基层重点技术单位的东大校友。
在泰兴一建,章宇群校友展示着团队设计的BIM模型,项目团队积极探索“BIM+智能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该团队“京基御景荟都项目06、12地块施工阶段BIM应用”、“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村城市更新二期项目2-04、2-06及2-17地块施工BIM技术应用”显著节能增效,并刚刚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智能建造及BIM应用大赛二等奖。
宁兴机械的曹晨校友见证了自己与企业一同增长的历程,他强调,作为技术人才,要甘于坐“冷板凳”、敢于走出“舒适圈”……
图 8:曹晨校友带领实践团参观企业
实干方能兴邦,,技术发展不仅依赖于科研院所的科研进展,也依赖于千千万万个基层技术单位的工程师们在工程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基层的建设离不开重点技术单位的技术引领,百姓的福祉离不开重点技术单位的技术保障……
三.青春回响: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东大思考
在实践总结上,三个发现引发热议:基层就业呈现“高技术赋能、高情感投入、高成长空间”新特征;校地合作催生“技术下沉-需求上浮”双向通道;青年成长遵循“专业筑基-实践淬火-价值引领”进阶路径。
孙迎联教授总结道:“当无人机巡查代替了‘铁脚板’,当数字治理重构了‘鱼水情’,新时代基层工作正在发生范式变革。东大学子的实践表明,青春与基层的相遇,既能绽放科技之花,更能结出民生之果。”
从智慧大棚里的传感器到黑板上的三维坐标系,从车间里的数控机床到社区的“民情温度计”,东大人在基层书写着科技报国的新篇章。这趟实践之旅不仅丈量了基层治理的变革轨迹,更标注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把个人的算法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青春在解决“卡脖子”与“接地气”的双重课题中熠熠生辉。
(通讯员:钱熙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6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