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民法治意识。”这一战略目标深刻体现了“十四五”规划中对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而普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2025年1月8日-20日期间,在参与“普法进社区”的实践过程中,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法辉耀社‘缘’实践队”积极参与宣传,在此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普法的复杂性与必要性,也更加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法律的沟通桥梁:从无知到认知
实践的第一天,我们来到社区进行调研与宣传。许多居民反映,生活中的法律问题频发却无从解决。例如,一位老奶奶提到,最近有人冒充银行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要求她转账。她说:“我觉得这些电话很可疑,但又怕是真的。”听到这些话,我既愤怒,也感到普法工作的紧迫性。为了帮助她识别骗局,我耐心地讲解了常见诈骗手段,教她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辨别诈骗电话。她握着宣传单,不断点头,最后感慨道:“这些知识真重要啊。”
这些简单的对话让我明白,法律知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并非高不可攀的学术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指南。
法治的信任建设:从观念到行动
实践中,我还注意到,许多人对法律的态度并非敌意,而是缺乏信任感。一些居民提到:“法律听起来是保护我们的,但现实中总觉得它离我们太远。”这种“距离感”让我意识到,普法不仅仅是知识传播,更是信任建设的过程。
一次抢答活动中,一位居民回答了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问题后,向我们提问:“如果商家不配合,光靠法律就能解决吗?”他的疑问让我意识到,许多人并非不知道法律,而是对法律的执行力存疑。在这次交流中,专业顾问详细讲解了法律援助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他听完后点了点头,说:“这样听起来,法律也不算太麻烦,还是挺有用的。”从他的变化中,我感受到,普法工作不仅是向人们传递规则,更是帮助他们树立法治信仰。
普法的深层意义:从规则到文化
普法的真正价值不仅是传播法律知识,更是将法律转化为一种社会文化。在走访调研中,我遇到一位年轻母亲。她提到,自己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但她不知道如何处理,也不敢与学校交涉,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我向她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并建议她与学校沟通,同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孩子的权益。她听后表示会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这次交流让我明白,法律不仅是保护孩子的盾牌,更是塑造家庭信任与社会和谐的基石。
反思与成长:普法的挑战与前景
普法工作让我逐渐认识到,法律的传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细致的过程。在实践中,我意识到居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远比我想象中复杂多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传递法律信息,如何让普法内容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这些都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普法工作不仅仅是法律工作者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未来,我希望能通过更多创新方式扩大普法的影响力。例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法律讲座,通过短视频传播法律案例解析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覆盖更多人群,也能让法律知识更加贴近生活。此外,我还希望更多法律专业人士能够加入普法队伍,为社会提供更权威、更专业的法律服务。
结语: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普法实践是一场与时间和思想的对话,它让我感受到法律的力量,也让我看到了法治建设的未来。法律的意义不在于约束,而在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与尊严。这次实践不仅让我学到了如何用法律知识帮助他人,更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普法传播者,我有责任将法律的光芒传递到每个人身边。未来,我将继续努力,让法治精神根植人心,为社会的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4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