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黄河澄泥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黄河泥沙为原料,历经岁月沉淀和匠人雕琢,成为了连接古今、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桥梁。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路奔腾,携带的泥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黄河澄泥印的诞生,正是源于这奔腾河水所馈赠的泥沙。制作黄河澄泥印,是一场饱含匠心与情怀的创作之旅。制作伊始,匠人会从黄河河畔精心挑选细腻泥沙,这些泥沙取自特定区域,是黄河千万年孕育的结晶。将泥沙取回后,便开启了一道道精细的工序,经过反复淘洗、沉淀,去除其中的杂质,只留下最为纯净、细腻的泥质,为后续的创作奠定基础。随后,凭借着匠人们世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将泥坯塑造成各式各样的形状,或方正规整,或圆润古朴,每一道线条都倾注着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敬意。
为深入探寻黄河澄泥印的奥秘,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韵筑梦实践队在2025年1月13日踏上了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的征程,开展了以“古淀新韵”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黄河澄泥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它与澄泥砚相伴而生。在秦汉间砖、瓦当生产工艺的启发下,古人结合陶砚制作技术,开始尝试烧制澄泥印。到了唐宋时期,澄泥印逐渐在文人雅士的圈子里崭露头角,成为备受青睐的书法用具之一,与端砚、歙砚、洮河砚一同被誉为 “四大名砚” 。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黄河澄泥印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演变。其传承脉络清晰,从第一代传承人曹奉圭开始,便致力于研究澄泥砚制法,尝试用黄河泥烧制陶印。第二代传承人吉正峰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制作工艺进行改进。第三代传承人吉欣璋积极推动技艺的传播,在书法和篆刻领域频繁参与展览和研究,让澄泥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第四代传承人徐舒桐则专注于烧制细节和温度控制,努力提升澄泥印的品质,使其更契合现代审美需求。2021年,黄河澄泥陶印成功列入东营市河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无疑是对其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
实践队成员深入了解后发现,黄河澄泥印的制作过程堪称一门复杂且精细的传统手工艺艺术。它涵盖采泥、过滤与沉淀、揉泥、制坯、雕刻、烧制、打磨与抛光、上蜡或涂油等多个关键步骤。这一系列工艺,不仅凝聚着古代手工艺人的无穷智慧,也为研究古代手工艺技术水平、工艺流程以及工匠精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样本。在印章文化领域,黄河澄泥印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印章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从古老的玺印一路走来,其身上沉淀着丰富的印章文化内涵。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使其在众多印章品类中独树一帜。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泥韵筑梦实践队成员深刻领略到了黄河澄泥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然而,他们也清晰地认识到,黄河澄泥印的传承之路充满挑战。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使得学习难度较大,导致传承人才匮乏;市场认知度不高,也限制了其传播和发展。为了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新时代青年必须行动起来。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培养更多年轻人投身到澄泥印制作技艺的学习中,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喜爱黄河澄泥印。
黄河澄泥印的传承,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与参与。让所有中华儿女携手共进,共同推动黄河澄泥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让这份千年的文化瑰宝永远流传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3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