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为探索法治赋能企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助力基层法治生态建设,2025年1月13日,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浙商风控实践团奔赴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开启为期两周的“‘慧’聚法治力量”社会实践专项行动。13名青年学子以“明法致知,崇德力行”为核心理念,深入企业合规一线与乡村普法前沿,解码风险防控密码,播撒法治星火,为浙江省法治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一、深研法律,把脉企业痛点
实践伊始,团队锚定“理论筑基”目标,系统梳理法律法规、行业报告及典型案例,剖析浙江企业治理与风险防范现状。然而,前行之路布满荆棘。获取企业的信任与配合成为前期准备工作的一大挑战。团队最初直接联系企业时,因企业对调研目的存疑,沟通陷入困境。经过反复尝试,最终借助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的引荐,成功赢得部分企业的信任与支持,使调研得以顺利开展。
为提升调研靶向性,团队与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开展了5轮线上研讨,设计了《企业法律风险访谈大纲》及普法课件。在吸收专业律师团队对当前企业法律问题的专业见解与建议的同时,团队持续完善调研和宣讲内容。此外,团队通过线上访谈与部分企业高管和法务人员交流,进一步明确了调研方向和重点。通过这一系列扎实的前期工作,为后续实践活动筑牢了根基。律所合伙人何律师评价道:“这群年轻人既有理论深度,又注重实务逻辑,提出的问题直击企业痛点。”
二、问诊企业,开出法治良方
2025年1月,实践团队首先前往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与经验丰富的律师和法务人员展开深入交流。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详细剖析了当前企业在出资、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领域面临的法律风险,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这些案例不仅是法律问题的呈现,更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遭遇困境的真实写照,让实践团队对企业法律风险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随后,实践团队马不停蹄地走访多家企业,与公司股东、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某企业负责人坦言:“曾因环保处罚损失千万,亟需完善风控体系。”每一个案例背后,都隐藏着企业运营的痛点和法律风险的隐患。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存在治理结构松散、内控失衡、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亟待专业的法律知识去化解。队长陈桐雨总结道:“法律不仅是事后救济,更应成为企业发展的‘安全阀’。”
三、方言讲法,播撒法治星火
实践后期,成员回到家乡所在地,积极走进城镇、乡村,与村民委员会、党支部合作,精心组织了多场法律知识宣讲活动,用“方言”讲“法言”。在活动中,团队成员“对症下药”,针对村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结合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以及土地权益问题等。宣讲现场互动热烈,村民纷纷表示“听得懂、用得上”。
从钱塘江畔到浙南山村,实践团成员用脚步丈量法治的温度。团队成员宋明禧有感触地说:“当我们看到企业因合规建议重焕生机,村民因普法宣讲学会维权,真切体会到法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守护美好生活的坚实铠甲。”这种认知转变,正是本次实践最宝贵的收获——让法治信仰在服务社会中生根发芽。
四、多维传播,助力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不仅需要行动者,更需要传播者。为扩大实践的影响力,团队积极与家乡所在地媒体紧密合作,发布了8篇新闻稿,全面报道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精心制作了普法短视频《“慧”治》,凭借其新颖的形式和实用的内容,播放量成功突破5万次,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普法热潮。
此外,团队成员还潜心整理大量裁判文书,深入剖析典型案例,研究企业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与成因。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详实的调研报告与典型案例集,为政策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指导老师刘敏对此次实践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法治建设既要顶天立地的制度设计,更需要铺天盖地的实践耕耘。学生们用脚步丈量法治土壤,用专业回应社会需求,这正是法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当前,这份凝聚青春智慧的实践成果正在产生持续影响。正如团队成员在实践札记中写道:“我们不仅是法治建设的见证者,更要成为躬身入局的践行者。让每一次法律咨询都成为正义的注脚,让每场普法宣讲都化作法治的星火。”两周的征程,浙商风控实践团以青年之智破解企业合规难题,以赤子之心点亮乡村法治微光。未来,这颗法治的种子将继续扎根浙江沃土,在公平正义的灌溉下,生长为守护社会发展的参天巨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3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