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dxsbao.com/202502/11/art_img_19366636_1739253724.jpg)
![](http://img.dxsbao.com/202502/11/art_img_11a0e025_1739253730.jpg)
![](http://img.dxsbao.com/202502/11/art_img_912c18a3_1739253735.jpg)
欢聚包水饺,共筑和谐邻里情
暖阳下,一张张方桌整齐排列,揉面的、擀皮的、调馅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韭菜猪肉的鲜香和白菜虾仁的清香……上午,社区活动中心热闹非凡,一场以“包水饺”为主题的邻里文化节在这里拉开帷幕。社区的居民们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充满烟火气的“饺子盛宴”。通过揉面擀皮、调馅包饺、互赠美食等环节,原本陌生的邻居逐渐熟络,社区“大家庭”的温情在此刻悄然凝聚。1月25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服务社区走基层 青春聚力正当时”实践队联合社区在1月25日举办了一场促进邻里情的活动。
从“门对门不往来”到“邻里厨房”开张
“刚搬来时,连对门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大家能围坐一桌包饺子,真是想不到!”家住春华苑3号楼的张阿姨一边麻利地捏着饺子褶,一边跟实践队员感慨道。作为社区里典型的“新市民聚居区”,该社区近年来因年轻人购房、租户流动性大等问题,邻里关系日渐疏离。
如何破解“钢筋水泥中的冷漠”?实践队员从居民微信群的一条留言中找到了灵感。“有业主说想念老家过年时全村人一起包饺子的热闹,我们就想,何不用传统美食当纽带?”经过数日的筹备,实践队员联合社区共同举办了水饺文化节来打破居民隔阂,凝聚社区力量。
活动当天,社区提前采购了200斤面粉、50斤猪肉和数十种时令蔬菜。实践队员们凌晨5点便开始布置场地:铺上红白格子桌布的老榆木桌、悬挂着“饺子纳百福,邻里一家亲”的横幅、角落里的儿童手工区堆满了彩色面团……每个细节都透着‘家’的温度。
“南北派”饺子大融合:手艺传帮带,温情在指尖
上午9点,活动正式启动,居民们自发组成10个小组。有趣的是,组员搭配暗藏巧思:既有本地“老住户”也有外来“新市民”,既有北方家庭也有南方移民。社区特意邀请的两位“饺子顾问”——来自山东的面点师傅刘大爷和擅长广式水晶饺的粤菜厨师陈阿姨,穿梭在人群中现场教学。
“这饺子馅得顺着一个方向搅,不然容易出水。”在第三组,东北来的王大姐主动揽下调馅重任,一旁的四川媳妇小周则分享起家乡的麻辣饺子蘸料配方。最热闹的当属儿童区,5岁的童童在奶奶指导下捏出一只“四不像”饺子,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饺子包的是馅,传递的是情
活动的特别环节“爱心传递”将气氛推向高潮。每位参与者需包制两份饺子,一份现场分享,另一份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实践队员送往独居老人、环卫工人家庭。
更令人动容的是邻里关系的悄然变化。活动结束后,原本因装修噪音闹过矛盾的601室和602室两家,主动约着周末一起去采购年货;还有的居民在微信群发起了“周末手工兴趣小组”,半小时内就有8位邻居响应。社区工作人员还发现,活动当天的照片墙上,一张抓拍下的画面被多次转发:70岁的孙阿姨正手把手教租户小刘擀皮,两人笑得像祖孙俩。
饺子包的是馅,传递的是情
活动的特别环节“爱心传递”将气氛推向高潮。每位参与者需包制两份饺子,一份现场分享,另一份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实践队员送往独居老人、环卫工人家庭。
更令人动容的是邻里关系的悄然变化。活动结束后,原本因装修噪音闹过矛盾的601室和602室两家,主动约着周末一起去采购年货;还有的居民在微信群发起了“周末手工兴趣小组”,半小时内就有8位邻居响应。社区工作人员还发现,活动当天的照片墙上,一张抓拍下的画面被多次转发:70岁的孙阿姨正手把手教租户小刘擀皮,两人笑得像祖孙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32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