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深入原拆原建小区,倾听居民声音
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原拆原建作为一种旧城改造模式正悄然改变着许多老旧小区的面貌。为深入了解这一政策在基层的落地情况,2月5日一群来自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古韵遗风,启新程芳华’实践队走进千玺年起建的小区,用近一周的时间与居民们深入交流,探寻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以下是此次调研活动的纪实报道。
初入小区:满怀期待与忐忑
2025年2月5日,阳光洒在略显斑驳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千玺小区入口,调研团队的队员们怀着复杂的心情第一次踏入这片即将蜕变的土地。老旧的居民楼外墙爬满岁月痕迹,狭窄的楼道、杂乱的电线诉说着往昔的拥挤与不便,但楼前下棋聊天的老人、嬉戏打闹的孩童又展现出浓浓的邻里温情。
图为千禧小区现状 实践队员仪嘉慧供图
深知这次调研不仅是完成课业任务,更是要为城市更新中的居民发声。“实践队带着问卷、录音设备,还有满心的期待,希望能真正帮到这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可又担心大家不愿意敞开心扉。”起初,居民们对这群年轻面孔投来好奇目光,却又保持着一定距离。队员们主动上前打招呼、介绍来意,从拉家常开始破冰。在小区花园遇到遛弯的张大爷,几位同学围坐过去,聊起小区的历史。张大爷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说起曾经邻里互帮建房、逢年过节楼道里饭菜飘香的日子,眼中满是眷恋,也逐渐打开话匣子,谈起对原拆原建的初步看法:“盼着能换新房子,可又怕折腾,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有现在的热乎劲儿。”
图为实践队员调研小区居民意见 实践队员仪嘉慧供图
逐户走访:叩开一扇扇心门
为全面收集意见,团队开启了逐户走访模式。这并非易事,工作日多数上班族不在家,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上门。有时敲开一扇门,迎接的是质疑目光或冷漠回应,队员们只能一次次耐心解释调研目的、保证信息保密。在一栋旧楼四层,敲开王阿姨家门时,屋内弥漫着饭菜香。王阿姨一家三代挤在两居室,听闻来意后,热情地拉队员们进屋坐下。她指着潮湿发霉的墙角、拥挤不堪的客厅说:“我早盼着改造了,孩子大了没独立空间,可就怕施工拖太久,实践队这过渡安置咋弄?补偿款够不够租房?”队员们认真记录,从居住痛点到对未来规划的担忧,密密麻麻写满几页纸。走访中,队员们遇到各种诉求。年轻租客小李担心原拆原建后租金上涨被迫搬家;做小生意的赵大哥关心楼下商铺重建后的租金、客流量,怕多年经营心血付之东流;还有居民对新房户型、采光、停车位配比等细节问题各有期望,队员们用专业知识尽可能给予解答,同时将问题详细分类整理。
图为实践队员调研小区居民意见 实践队员仪嘉慧供图
社区座谈:汇聚多方民意
为让更多居民有发声平台,团队联合社区居委会组织了多场座谈会。消息一经传出,会议室很快坐满。从头发花白的老者到刚成家的年轻人,大家济济一堂,畅所欲言。会上实践队带来小区改造初步规划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楼栋布局、绿化设计、公共空间打造理念。居民们立刻围绕图纸议论纷纷,李奶奶戴着老花镜,指着图上一处空地问:“这以后是花园不?能不能多添几张长椅,实践队老人好晒太阳。”擅长经济学的一名同学则就补偿政策、资金运作模式答疑,提及政府专项补贴、银行低息贷款助力改造时,不少居民频频点头,心中担忧稍减。期间,也不乏激烈争论。关于是否保留小区内一棵百年老槐树,居民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树是小区根脉、承载回忆,必须原地保护;另一派担心影响新楼地基、采光。队员们将各方观点如实记录,准备后续反馈给规划部门,寻求专业平衡方案。
图为实践队员调研千禧小区居民意见 实践队员仪嘉慧供图
成果初现:为改造注入民声力量
经过近一个周努力,一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出炉。涵盖居民居住现状、对原拆原建的支持率(超七成居民总体支持但附条件)、各类担忧诉求(安置、资金、规划细节等)、社区文化保护建议等多方面内容,还附上座谈会现场照片、典型居民访谈记录。这份报告递交到政府相关部门、社区、施工单位手中,很快引起重视。规划部门依据居民对户型的意见微调设计;社区加大政策宣传、优化过渡安置方案;施工方主动邀请居民代表、学生监督工程,承诺文明施工、保障质量。看到自己的调研能切实推动小区改造往更利民方向发展,队员们满心自豪。
感慨:“这次调研让实践队走出书本,触摸到城市发展最真实的脉搏,居民们的每句话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实践队不过是传递声音的桥梁,希望未来小区能如大家所愿,焕然一新又温暖如初。”如今,实践队虽已结束集中调研,但仍与小区保持联系,持续关注改造进程,见证这场原拆原建为老旧小区带来的华丽转身,也见证民意在城市更新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9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