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初的寒冬腊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寻梦闽都游神韵,溯源榕城非遗根” 青年实践队的我们,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热忱,踏上了探寻福州非遗魅力的奇妙之旅。非遗,宛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丝线,将我们这段寒假实践的每一天、每一处行程紧密相连,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寻梦闽都游神韵
2025 年 1 月 11 日,寒风虽冽,却丝毫冷却不了我们的热情。这一天,我们循着非遗的踪迹,来到福州长乐,投身无上至尊宫迁宫游神之旅,开启了这场与非遗深度对话的寒假实践篇章。
傍晚时分,长乐镇的居民们本应围坐家中享用晚饭,安静的城镇却被远处传来的阵阵锣鼓声与悠扬的唢呐声唤醒。这声音仿佛是非遗发出的神秘召唤,吸引着我们迫不及待地融入其中。街道两旁早已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硝烟味,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竞相绽放,将人们的脸庞映照得熠熠生辉。
在烟雾缭绕中,一尊尊高大威武的“塔骨神将”缓缓现身。这些由空心竹骨制成的神像,在阳光下闪烁着古朴的光泽,内部由人巧妙操作,扛起后巡游于街道。它们宛如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忠诚守护者,承载着村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与祝福。竹编这一非遗技艺,在此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我们紧紧跟随着游神队伍,耳边萦绕着十番音乐的悠扬旋律,眼前是用脱胎漆器精心装饰的神轿,庄重华美至极。十番音乐和脱胎漆器,同样作为非遗的瑰宝,为这场游神活动增添了无尽的光彩。一位当地老人告诉我们,游神活动历经岁月变迁,最初作为村民的精神寄托,如今已然演变成一场盛大的非遗文化盛宴。竹编、漆器、十番音乐等众多非遗元素相互交融,在这里焕发出全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坚固文化纽带。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惊喜地遇到了几位来自俄罗斯的姑娘。她们操着流利的中文,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这是她们第一次参加中国的游神活动,深深被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所吸引。在采访中,一位姑娘激动地说道:“中国的非遗文化太神奇了!每一件工艺品、每一段音乐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她们的出现,让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非遗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瑰宝,更是一座跨越语言与国界的世界文化桥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探索与欣赏。
游神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文化层面,它更是一场经济的狂欢。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春节期间,游神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有力地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行业的繁荣发展,许多商家都表示,春节期间的营业额实现了大幅增长。
不仅如此,游神活动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从神像制作到场地布置,从导游服务到安保保障,甚至街头的小吃摊主,都积极投身于这场盛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位年轻的竹编师傅自豪地告诉我们,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竹编技艺,如今已成为游神活动中的骨干力量。他说:“能用自己的手艺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尽一份力,我感到无比骄傲。”
而最让我们深受触动的是,游神队伍中大部分表演者都是年轻人,甚至有一位年仅六岁的“挺神将”。他那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认真,小小的身躯坚定地扛起神像,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力量。这一幕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非遗技艺传承的希望与蓬勃活力。年轻一代正以实际行动赋予非遗新的生命,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夜幕降临,游神活动迎来高潮。烟花再次照亮夜空,鞭炮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整个小镇沉浸在欢乐与祥和的浓厚氛围之中。我们置身于人群之中,尽情感受着这份扑面而来的浓厚文化气息,心中满是自豪与感动。
簪影偶韵漾雕光
1 月 12 日,非遗的魅力继续引领着我们前行。腊月的三坊七巷浸润在蒙蒙细雨中,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泽。我跟随实践队踏入非遗展厅时,目光瞬间被玻璃柜中三柄银簪攫住——它们形若短剑,刃尖微翘,镂刻的藤蔓纹在灯光下流淌着冷冽的光,仿佛凝固了百年前闽江畔的烽火与星河。
“这三把银刀,曾是真刀。”簪发师傅轻抚展柜,指尖在虚空中勾勒出一道凛冽的弧线。她讲述的古老传说里,女子将兵器化作发簪,银辉闪烁的簪影既是装饰更是战甲。我的手指触碰复刻品冰凉的簪身时,忽然感受到某种穿越时空的震颤:中间主簪笔直如松,象征“宁折不弯”的脊梁;两侧双簪交叉如翼,簪尖外指似在守护家国疆界。
当师傅为我绾起发髻插簪时,铜镜里的倒影渐渐与历史重叠。沉甸甸的银簪压着青丝,却让脊背不自觉挺直。“当年农妇们赤足短裤,头顶三把银刀下田劳作。”镜中老人眼角的皱纹里荡开笑意,“美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是烈日下的锋芒。”窗外飘落的雨丝中,我仿佛看见戴簪女子在茶山起舞,银光与茶叶翻飞成绿色的浪,她们发间的刀剑既割开过敌人的咽喉,也修剪过春天的茶枝。
冰心笔下“俊俏勇健”的闽女风姿,此刻在簪刃寒光中具象。触摸簪身细密的花纹,那些保家卫国的故事化作掌心温度——最锋利的武器终将淬炼成最美的符号,正如苦难岁月里福州女子用三寸银刀,在历史长卷中刻下永不褪色的英气。离开展馆时细雨初歇,发间银簪轻响如环佩叮咚,我知道有些精神永远不会入鞘。
戴着头上的银刀,伴随我们走进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大门,瞬间被卷入福建千百年来非遗记忆的浩瀚海洋。
刚一踏入博览苑,一场精彩绝伦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成果交流展演活动便热烈上演。舞台上,泉州提线木偶戏灵动飘逸,木偶在传承人手中丝线的牵引下,栩栩如生地演绎着古老故事;漳州布袋木偶戏诙谐有趣,小巧的布袋木偶在传承人指尖欢快跳跃,喜怒哀乐尽显;晋江掌中木偶戏精巧细腻,每一个动作都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21 个非遗项目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轮番登场,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让我们目不暇接,完全沉醉在非遗的奇妙世界里。
看着传承人手中那根根灵动跳跃的丝线,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看似纤细的丝线,一头紧紧牵着福建艺人对传统技艺的无限热爱与执着坚守,另一头则巧妙地串联起闽地千年的历史文化脉络。提线木偶的每一次抬手、每一寸挪动,都饱含着传承人的心血与汗水,那是经过成千上万次反复雕琢才练就的精湛技艺,是匠心独运的生动诠释。
离开博览苑后,我们漫步在三坊七巷的南后街上。一阵悠扬的音乐和欢快的笑声传来,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原来是一位老先生正在街头表演提线木偶戏。他手法娴熟,木偶在他的操控下,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嬉戏玩耍,活灵活现,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周围的观众越聚越多,大家都被这精彩有趣的表演深深吸引,沉浸在提线木偶带来的欢乐氛围中。
表演结束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幸运的是,我们获得了采访这位提线木偶戏非遗传承者姚义炳老先生的宝贵机会。姚老先生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谈及自己的从艺经历,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他从八岁起就与木偶戏结下不解之缘,六十多年来,这份热爱从未有过丝毫消退。他不仅继承了父亲姚仁贵开创的 “仁贵班” 独特风格,还带着福鼎的木偶戏走出福建,迈向全国的舞台。
姚老先生深情地说,自己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绝不能让这份艺术在自己手中断根。如今,他依然在不懈努力地培养下一代传承者,期望木偶戏这一非遗瑰宝能代代相传,永放光芒。看着姚老先生熟练地操纵提线,眼中饱含的认真与深情,我们都被他身上所展现出的非遗精神深深打动。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许下庄重的承诺,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让更多人了解福建的非遗木偶戏文化。
走出三坊七巷,福州非遗文化的精妙绝伦不仅定格在了我们的相机里,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心里。
一漆一世界,七秩一生辉
在这趟非遗探寻之旅中,还有一段特别的经历。1月13日,腊月里的福州飘着细雨,我们裹紧羽绒服,穿行在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上。作为数字经济学院寒假实践队的一员,我攥着记录本的手微微发烫,因为我们即将探访藏在古厝里的漆艺工作室。
推开那扇雕花木门的瞬间,温润的光泽扑面而来。郑崇尧老先生正俯身专注地擦拭一幅漆画,他的银发在透窗的晨光里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靛蓝布衫上却沾着几点金箔,宛如夜幕上散落的璀璨星子。“孩子们来啦?” 他转身时,我注意到他袖口沾着星星点点的朱砂色,恰似落了几瓣早开的山茶。
“这是用蛋壳贴的?” 一位队员指着墙上的《白鹤朝阳》惊讶地问道。凑近仔细端详,细碎的蛋壳裂纹竟巧妙地勾勒出叶脉的走向,螺钿碎片在暗红底漆上流转着迷人的虹彩。老先生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画框,说道:“贴蛋壳要像绣花一样,力道重了蛋壳会碎,轻了又贴不牢。” 说着,他忽然托起我的手,让我触摸画中金粉勾勒的轮廓,指尖传来的颗粒感让我不禁想起奶奶纳鞋底时用的顶针。
工作台上,半幅未干的漆画仿佛正在轻轻呼吸。蛋壳碎片在红漆底上绽成娇艳的玉兰花瓣,我们用镊子试着贴了一下,蛋壳发出 “咔” 的清脆声响。“要听漆说话。” 老人接过镊子,手腕悬空轻轻一抖,蛋壳竟如雪片般乖巧地卧进漆泥。这时,我忽然注意到他虎口处蜿蜒的旧疤,那像老树根一样攀附着岁月的痕迹,是他年轻时熬漆被烫伤留下的印记。
工作室里弥漫着一股奇异的香气,像是松脂与茶香的美妙混合。老先生说这是生漆的味道,八千年前河姆渡人就闻着这样的气息制作漆碗。我望着案头金丝楠木胎上未完成的牡丹纹样,突然领悟为何古书里总说 “漆器千年不腐”——那些堆漆处凝结的,分明是比岁月更厚重的执着与热爱。
老先生带着我们翻看老照片,黑白影像里的青年与眼前这位白发老者的形象渐渐重叠。当他说起带敦煌壁画元素的新作时,原本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起来:“莫高窟的飞天衣裳,用漆最能显出飘带的流动感。” 我忽然想起敦煌研究院寄来的邀请函正静静躺在展柜里,玻璃上映着队员们专注记录的脸庞。
在回程的大巴上,学妹突然感慨道:“原来数字经济的‘元’里,也该装着这些千年传承的‘源’。” 窗外,霓虹闪烁的商圈飞速掠过,我握紧掌心的书签,漆香从指缝间丝丝缕缕地渗出来。
那抹温润的光泽,从此常在我整理实践文稿时浮现。或许这就是老匠人所说的 “漆性”——看似柔软却能历久弥坚,正如那些穿越时空依然鲜活的文明密码,正等待着我们这代人用新的语言继续讲述它们的传奇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
非遗之光,熠熠生辉;文化之根,生生不息。我们愿携手共进,守护这珍贵的文化根脉,传承文化薪火,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吴桂韩.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3年04期:5-13
[2] 张雪倩编著.文化传承视域下泰山皮影戏的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J].《牡丹》,2024年12期:103-105
作者:刘梦婷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2022级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 17850833157 [email protected]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7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