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郭远浩)在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珐琅工艺宛如一颗耀眼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每一道工序、每一抹色彩,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无与伦比的精湛手工技艺,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从宫廷御用的精美器物,到民间流传的雅致摆件,珐琅以其绚丽色彩和精致工艺,见证了岁月变迁,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然而,步入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古老的珐琅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科技浪潮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珐琅工艺传承后继无人,陷入断层危机;市场认知度有限,接受度不高;宣传推广渠道狭窄,难以在现代文化市场中崭露头角。这些问题如重重阴霾,阻碍着珐琅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举步维艰。
为深入了解珐琅文化的传承现状,探寻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路径,1 月 1 日至 2 月 17 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凤彩珐琅实践队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之旅。实践队旨在通过深入调研、亲身体验、创新传播等方式,为珐琅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前期筹备:夯实基础,明确方向
实践活动启动前,凤彩珐琅实践队深知充分准备的重要性。在指导教师韩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迅速行动起来。他们一头扎进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各类学术数据库,广泛搜集有关珐琅文化的资料。从泛黄的古籍文献到前沿的学术研究,队员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深入钻研珐琅文化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特点。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与探讨,队员们系统掌握了珐琅工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传入、本土化融合,到各个朝代的风格演变,为后续实践活动筑牢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同时,为精准把握大众对珐琅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点及传播方式偏好,团队精心设计了一份全面细致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是否听说过珐琅工艺、对其具体工艺步骤的了解程度、希望通过何种方式了解更多珐琅文化等多个维度。在收集问卷时,队员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借助社交媒体平台、问卷网站等渠道广泛传播问卷;线下,走进商场、社区、学校等地,与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面对面交流,发放问卷。经过一周的不懈努力,共收集到有效问卷 500 余份,为后续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博物馆溯源:探寻珐琅文化脉络
怀揣着对珐琅文化的敬畏与好奇,实践队走进当地历史博物馆。踏入古代珐琅展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展柜里陈列着从宫廷饰品到生活器具的各类珐琅珍品,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从精美的掐丝珐琅花瓶,到小巧玲珑的鼻烟壶,无不彰显着当时工艺的高超水准。
在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下,实践队成员仿佛亲眼目睹了珐琅工艺从古至今的辉煌发展历程。从最初传入中国时的异域风情,到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珐琅工艺;从简单的图案装饰,到复杂精细的艺术创作,每一个阶段的变革与发展都让队员们惊叹不已。而在现代珐琅艺术展区,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更是让队员们眼前一亮。这些作品将简洁的线条、时尚的色彩与传统珐琅工艺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展现出珐琅工艺在新时代的创新活力,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碰撞所产生的奇妙火花。
工作室实践:亲身体验珐琅制作
在与日照市如风书画个人工作室的紧密合作中,实践队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非遗传承人梁艳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实践队成员有幸亲身体验了珐琅制作的全过程。
一切从绘图设计开始,队员们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构思,在图纸上勾勒出作品的雏形。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却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考虑后续工艺的可行性。接下来是掐丝环节,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为精细的部分之一。队员们手持镊子,小心翼翼地将细细的铜丝按照设计图案,一点点地粘贴在胎体上。每一个弧度、每一个转角都需要精准无误,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铜丝变形或粘贴不牢固,影响整个作品的效果。
点蓝烧制则是赋予作品灵魂的关键步骤。队员们用特制的工具将各种色彩的珐琅釉料填充到掐好的丝框内,这个过程需要对色彩有敏锐的感知和搭配能力。不同的颜色组合,能够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填充完成后,将作品放入高温炉中烧制。在高温的作用下,珐琅釉料逐渐融化、融合,形成绚丽多彩的图案。每一次开炉,都像是打开一个充满惊喜的盲盒,看到烧制成功的作品,队员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而如果烧制失败,队员们也会在梁艳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在大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不仅掌握了珐琅制作的基本技巧,更深刻体会到这一传统工艺的复杂与精细。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汗水,背后所体现的匠人精神,那种对工艺的执着追求、对完美的不懈努力,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队员。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老师指导下亲自进行珐琅器制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乐雨摄
新媒体传播:创新赋能珐琅文化
在充分了解珐琅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后,实践队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要想让珐琅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就必须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于是,实践队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路径。
他们精心创建了如风书画公众号、视频号及凤彩小程序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在内容创作上,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以短视频、图文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展示珐琅工艺的魅力。团队精心策划的短视频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珐琅工艺历史故事的生动演绎,通过情景再现、动画演示等方式,将古老的历史故事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也有现代创意作品的展示,让观众近距离欣赏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艺术之美。这些短视频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与好评。截至实践结束,视频号累计播放量与点赞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评论、转发不断。
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的专题文章,更是深入挖掘珐琅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工艺介绍、作品赏析,到文化内涵解读,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精心撰写和编辑,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人了解珐琅文化。这些专题文章进一步扩大了珐琅文化的传播范围,吸引了众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关注。
图为 实践队成员公众号取得的成绩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伯佳庚摄
合作创新:推出系列珐琅作品
结合前期调研结果与梁艳老师的建议,实践队与工作室共同推出了如风书签系列、如风礼盒系列、如风十二生肖系列等三大系列珐琅工艺品。
如风书签系列,将小巧精致的珐琅工艺与实用的书签相结合。每一枚书签都采用独特的设计,有的以传统珐琅图案为主题,展现出古朴典雅的韵味;有的则融入现代元素,充满时尚感。这些书签不仅是阅读时的好帮手,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该系列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如风礼盒系列则注重产品的包装与组合。礼盒内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珐琅工艺品,如小型摆件、饰品等。礼盒的设计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风格,既体现了珐琅文化的底蕴,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无论是作为自用还是送礼,都十分合适。
如风十二生肖系列则以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为主题,将每一个生肖形象通过珐琅工艺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些作品造型可爱、色彩鲜艳,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富有文化寓意。该系列产品在文化市场上独树一帜,受到了收藏爱好者和普通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这些作品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一经推出,便深受市场欢迎,在各大电商平台和线下店铺都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图为 如风漆扇系列产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婧睿 摄
总结与展望:传承创新,任重道远
本次社会实践让凤彩珐琅实践队深刻认识到,珐琅工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面对技艺传承困难、市场接受度不高及宣传推广不足等问题,实践队成员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未来,凤彩珐琅实践队将继续秉持 “传承与创新” 的理念,不断探索更多新颖有效的传播方式。他们计划进一步拓展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与更多的文化机构、媒体合作,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活动;同时,不断创新产品设计,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珐琅工艺品,让珐琅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推动珐琅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图为 凤彩珐琅实践队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孙乐雨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7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