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2023年10月15日电** 在皖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宿州图书馆始终以传播知识、服务市民为己任。而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文化守护者”——他们身披“红马甲”,穿梭于书架之间,服务于读者之侧,用青春的热情与责任担当,为这座城市增添一抹温暖的志愿红。我有幸成为这支志愿者队伍的一员,在为期三个月的服务中,亲身见证了文化志愿服务如何成为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心灵桥梁。
一、从“读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蜕变
初次踏入宿州图书馆志愿者报名处时,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被问及报名初衷,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童年时在图书馆度过的无数个午后,更有疫情期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图书消毒志愿者”招募令。那时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闭馆期间默默整理图书的身影,让笔者深刻认识到图书馆运转背后那些看不见的付出。
岗前培训彻底打破了笔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浪漫想象。在古籍修复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明德老师手持竹起子演示古籍修复的场景令人震撼:0.1毫米的宣纸修补、精确到毫米级的线装打孔,每个动作都需要屏息凝神。在少儿阅览区,资深馆员王老师传授的“儿童沟通三原则”——蹲下说话、视线平齐、语气轻柔,让我意识到服务细节中的专业温度。
### 二、多维服务体系中的青春身影
在少儿阅读推广部服务的日子里,每周六上午的“故事城堡”活动成为最珍贵的记忆。记得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朵朵,第一次来馆时紧紧攥着妈妈的衣角。通过设计“绘本角色扮演”游戏,笔者和志愿者伙伴们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猜猜我有多爱你》,终于换来孩子银铃般的笑声。三个月来,我们累计开展亲子阅读活动28场,设计互动游戏15种,见证127个家庭建立起定期阅读习惯。
在数字资源服务台,面对老年读者的“数字鸿沟”,志愿者们开发出“智能手机使用手册”漫画版。65岁的李大爷从最初连微信都不会使用,到如今能熟练操作电子借阅系统,他特意手写的感谢信让所有志愿者热泪盈眶。针对视障群体,我们与市残联合作推出“声音图书馆”项目,录制有声图书237小时,惠及63位视障读者。
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则充满敬畏感。在恒温恒湿的特藏室里,参与民国报刊数字化项目时,戴着白手套轻触泛黄的《宿县日报》(1932年合订本),指尖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协助专家完成3145页古籍的除尘、编目工作时,突然理解到所谓“文明传承”正是由无数细微的守护累积而成。
### 三、志愿服务中的文化觉醒
在地方文献部整理《宿州历代方志集成》时,偶然发现的清光绪年间《宿州志》记载的“汴水书舫”传统,激发了志愿者团队的创新灵感。我们联合本地文创企业,复原古代书舫造型,打造出可移动的“运河文化书吧”,在2023年宿州文化节期间沿古汴河巡展,让2000余册地方文献“走”出馆舍,收获市民热烈反响。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志愿者团队首创“图书应急配送”机制。当某封控小区读者在微信群发出《婴幼儿护理大全》的求助信息后,我们启动“无接触配送”流程:馆内找书-紫外线消毒-社区交接,全程仅用2小时17分。这种特殊时期的服务创新,后来被省图书馆学会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 四、志愿星火中的成长之光
在服务他人中,志愿者们也在完成自我的蜕变。心理学专业的小陈将儿童阅读行为观察写成毕业论文,其研究成果被应用于阅览室布局优化;计算机学院的团队开发出智能图书推荐小程序,使新书利用率提升40%。更令人感动的是,有6名曾经受助的残障读者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形成了“助人-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图书馆志愿者协会会长杨慧透露,2023年宿州图书馆注册志愿者已达683人,涵盖大中学生、退休教师、外企白领等多元群体,累计服务时长突破2万小时。这支队伍不仅获得“安徽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更催生出“运河文化宣讲团”“银龄数字导师”等特色服务品牌。
### 五、文明灯塔照亮城市未来
站在图书馆顶层的观景平台远眺,老城区改造工地的塔吊与馆内埋头阅读的身影构成奇妙的和鸣。志愿者工作看似琐碎,实则关乎城市文明基石的筑牢。当我们协助农民工朋友通过电子阅览室报名职业技能考试,当看到自闭症儿童在阅读疗愈活动中展露笑颜,当收到海外游子发来感谢家乡地方志资料的邮件,所有疲惫都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宿州图书馆馆长陆文哲指出:“志愿者不仅是人力资源的补充,更是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参与者。他们带来的青春视角和创新思维,正在重塑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形态。”据悉,该馆正在筹建全国首个“志愿者提案制度”,让志愿者的金点子直接转化为服务改进措施。
**结语**
暮色中的宿州图书馆,暖黄的灯光次第亮起。少儿阅览区传来稚嫩的读书声,自习室里沙沙的书写声连绵成片,文化讲堂正举办“唐宋诗词中的皖北风情”讲座。在这幅动人的知识图景中,志愿者们的红马甲依然在流动服务——或许这就是文明最美的样子:每个人既是受益者,也是奉献者;既有个体成长的喜悦,更有参与文明传承的自豪。这座图书馆里的志愿红,正以星火之光,照亮整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2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