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方向,也是国家治理总体战略的核心内容,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原则,巩固治理基础;发挥“依靠人民”的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遵循“人民是评判者”的制度设计,优化治理策略;展现“人民共同享有”的制度理念,推动治理实践,构成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准则。1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乡域筑梦实践队前往山东潍坊农村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状、问题,并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依据。
潍坊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其乡村治理面临着独特的背景与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潍坊市的乡村地区正经历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外流、传统农业模式转型等多重压力。经过实践队对数据的搜索调查,潍坊市农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20%,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如何在保护传统农业的同时促进乡村产业的振兴,成为潍坊市乡村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潍坊市在乡村治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一核多元”治理模式为例,该模式强调以党组织为核心,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在实践中,潍坊市通过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有效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实践队对有关数据的采访调查,潍坊市已有超过80%的行政村建立了村民自治组织,村民自治参与率达到了70%以上,显著提高了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在经济支撑方面,潍坊市注重乡村产业振兴与经济治理的结合,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多元化产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例如,潍坊市寒亭区的“一村一品”工程,成功打造了多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如寿光蔬菜、昌邑丝绸等,这些品牌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潍坊市乡村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7%。
在社会文化维度上,潍坊市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乡村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例如,青州市的“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不仅保护了古村落的历史风貌,还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潍坊市实施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了乡村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绿色乡村”计划,加强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提升了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例如,安丘市的“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绿色化、生态化,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潍坊市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提高,为乡村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潍坊市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通过建立“智慧乡村”信息平台,实现了乡村治理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提高了治理效率。例如,昌乐县的“智慧农业”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潍坊市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对潍坊市乡村治理有了初步了解。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亲眼目睹了有效治理带来的积极变化。他们观察到,乡村环境变得更加整洁有序,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他们积极投身于乡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作。同时,实践队还注意到,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使得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与外界的交流也变得更加便捷,这显著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后续,实践队将继续开展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潍坊市的乡村治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0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