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垃圾分类作为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举措,正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凭借其在垃圾分类领域的先行探索与显著成效,成为了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典范。
为深入了解厦门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绿韵分类先锋”实践队成员展开了一场走访调查。此次调研旨在剖析厦门垃圾分类模式的成功经验,发现潜在问题,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为推动垃圾分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早在2017年,厦门就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颁布了全国首部全链条垃圾分类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并对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为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厦门还制定了20多项配套制度,包括《厦门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厦门市大件垃圾管理办法》等,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保障。例如,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垃圾分类工作,商务、环保、建设等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规定了单位和个人在垃圾分类中的义务,对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实施相应处罚。
走进厦门的各个社区,智能化与人性化兼具的垃圾分类设施随处可见。在一些大型社区,智能垃圾分类屋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垃圾分类屋外观设计简洁大方,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屋内配备了先进的智能感应系统,居民只需靠近投放口,舱门便会自动打开,方便又卫生。
垃圾分类屋还设有不同的垃圾投放区域,分别对应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每个区域都有清晰的标识和说明。有的垃圾分类屋还配备了自动称重和积分系统,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后,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用品,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除了智能垃圾分类屋,社区内的分类垃圾桶也布局合理。在居民楼附近、小区道路旁,都能看到成组摆放的分类垃圾桶,它们颜色鲜艳,标识醒目,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在部分社区,垃圾桶还采用了密闭式设计,有效减少了异味散发和蚊虫滋生。
为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看法和习惯,我们与多位社区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表示认可和支持,认为这是一项有益于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好事。“现在大家都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我们一家人平时都会注意把垃圾分好类再投放。”一位阿姨笑着说道。
然而,在交流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居民表示,虽然知道要进行垃圾分类,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些特殊垃圾的分类仍存在困惑,如大骨头、榴莲壳等究竟属于厨余垃圾还是其他垃圾,常常难以判断。还有居民反映,有时因为着急出门,会出现分类不仔细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居民们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们希望社区能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开展趣味活动等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建议在垃圾桶旁设置更详细的分类指南,方便居民随时查阅。
在厦门的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垃圾桶的设置较为普遍。在商场内,垃圾桶分布在各个楼层的公共区域,标识清晰,方便顾客投放垃圾。然而,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仍存在部分顾客垃圾混投的现象。一些人没有仔细区分垃圾种类,随意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导致原本分类设置的垃圾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垃圾分类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公园内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垃圾桶,并且在周围张贴了醒目的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尽管如此,由于公园游客众多,管理难度较大,垃圾分类执行情况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游客环保意识淡薄,对垃圾分类视而不见,垃圾乱扔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公园内的垃圾桶有时清理不及时,导致垃圾堆积,影响了公园的环境卫生和美观。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部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公共场所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垃圾混投等不文明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引导。居民分类意识仍有待提高。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随意投放垃圾的现象。一些居民虽然了解垃圾分类的基本要求,但对于一些特殊垃圾的分类标准模糊不清,导致分类不准确。
游客管理难度较大。作为热门旅游城市,厦门每年接待大量游客,游客的环保意识参差不齐,对当地垃圾分类规定不熟悉,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在一些旅游景区,垃圾混投、乱扔的现象较为普遍,增加了景区垃圾清理和分类的难度。
垃圾分类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成本较高。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对分类设施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使得设施的采购、安装、维护等方面的成本相应增加。部分分类设施损坏后未能及时修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使用和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理环节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确保垃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和游客的垃圾分类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如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报道、公益广告等,广泛传播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针对游客,可以在景区入口、酒店、交通工具等场所发放垃圾分类宣传资料,设置明显的垃圾分类标识和引导牌,提高游客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如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环保公益活动等,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参与,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厦门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先行探索精神与显著成效,其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创新的智能化举措以及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式,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展望未来,希望厦门能够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垃圾分类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文明的新名片。同时,也期待更多城市能够借鉴厦门的成功经验,积极投身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共同创造更加清洁、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7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