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陌回声:探寻武汉历史文化街区基于“古蕴新承+商旅活街”模式下的多元保护与传承路径
2025年1月11日至13日,为深入研究武汉历史文化街区在“古蕴新承+商旅活街”模式下的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探寻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路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巷陌寻新队踏上调研之路,开展为期三天的武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的探寻之旅。团队通过问访博物馆,从历史文物与资料中汲取往昔记忆;深入社区,与居民亲切交谈挖掘街区生活故事;走进昙华林、户部巷、咸安坊、黎黄陂路,实地感受建筑风貌与文化氛围;通过问卷发放广泛收集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认知与期望,以及深度访谈游客、商户代表等,从不同视角全方位探寻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经验、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博物馆探访: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对话
调研团队首先进入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博物馆全方位呈现了武汉近代教育的发展脉络,是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关键一环。
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从新式学堂的课堂实景,到学生们参与课外活动的留影,生动展现了近代教育开启之初的蓬勃朝气。一本本泛黄的教材、教案,详细记录着当时的教学内容与理念,映射出武汉教育先驱们的探索精神。团队成员仔细观摩每一处展品,认真聆听馆内工作人员的讲解,并与博物馆管理人员就文化传承与展示方式展开深入交流,深入剖析其在挖掘、整理、展示历史文化方面的策略与方法。
二、寻访昙华林:
第二站,团队来到了历史悠久的昙华林街区。昙华林位于武昌区老城的东北角,源自武昌古城的扩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多次改造和历史建筑的修缮,昙华林如今焕然一新,前来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在此次调研中,团队成员针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旨在了解他们对昙华林古城改造的具体看法。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昙华林的改造受到了他们的欢迎。他们纷纷表示,街道变得更加干净。然而,游客数量的增加加上当地街道建设的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游客们同样反映,昙华林的交通状况不够便捷,希望能进一步改善交通设施。
在记录昙华林建筑风貌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还发现了一个显著的问题——昙华林的建筑风格呈现出强烈的割裂感。一方面是现代风格的建筑,另一方面是近代风格的建筑,两者之间缺乏良好的融合。
三、探索户部巷
在传承与创新中探寻发展新路径武汉户部巷,这条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的百年古街,曾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美食吸引着无数游客。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游客需求的变化,户部巷的发展却面临诸多挑战。
团队实地探访户部巷,试图探寻其在“古蕴新承”与“商旅活街”模式下的发展现状与传承路径。曾经的户部巷,以热干面、豆皮、糊汤粉等汉味小吃闻名全国,年接待游客量曾高达1800万人次。然而,如今的户部巷却显得有些冷清。
曾经热闹非凡的街巷,如今却难觅往昔的繁华。这种现状背后,是户部巷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部巷的基础设施逐渐老化,建筑风格混杂,缺乏统一规划。
另一方面,商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户部巷曾以热干面、豆皮、糊汤粉等传统汉味小吃闻名,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小吃涌入,使得户部巷的“汉味”逐渐被稀释。据统计,目前仅有约13.79%的店铺仍在经营传统汉味小吃。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户部巷的店铺中,烤面筋、烤肠、长沙臭豆腐等全国连锁小吃随处可见,甚至同一品种的小吃店多达近10家。一位经营传统豆皮的店主感叹:“以前的户部巷只有汉味小吃,现在却什么都有,汉味越来越少。”各地美食街的兴起也让户部巷失去了独特性,与其他新兴美食街相比,竞争力下降。此外,前几年疫情的冲击也对户部巷的旅游业造成了较大影响。
尽管面临困境,但户部巷的历史文化底蕴依然深厚。作为一条形成于明代的古巷,户部巷见证了武汉的历史变迁。下图中的戏台子,也能映射出户部巷曾经的繁华以及蕴含的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当地政府和社区也在积极探索传承与创新的路径。例如,通过党建引领“三区融合”模式,整合街区、景区、社区资源,推动商居共治。此外,为解决商住矛盾,社区还通过改造建筑外立面、优化空间布局等方式,提升街区的整体形象。
四、走访咸安坊
咸安坊是武汉保存完好的历史里分建筑,融合独特建筑风格与深厚人文内涵。其建筑特色鲜明,整体布局呈现典型的里分格局,街巷纵横有序 。建筑外观为中西合璧风格,既有中式传统的坡屋顶、马头墙,又融入西式的雕花、拱券等装饰元素。走进内部,天井、回廊设计巧妙,既保证采光通风,又营造出宁静私密的居住氛围。
团队不仅对建筑进行细致记录,还与坊内游客、商户深入交流。游客们表示,咸安坊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是吸引他们前来的主要因素,在这里能深切感受到武汉的历史底蕴与城市温度。商户们则分享了在经营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将历史文化与商业活动融合,既保留了街区的传统风貌,又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如有的将传统手工艺品店开在古雅建筑中,顾客在挑选商品时,能感受历史文化魅力;还有的餐厅主打本地传统美食,结合咸安坊历史故事设计菜单,让顾客品尝美味同时,了解背后文化。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深刻认识到 “古蕴新承 + 商旅活节” 模式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古老韵味,传承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借助商旅活动与节庆的举办,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全新活力,实现文化与商业的良性互动。
五、深入黎黄陂路
据团队了解,黎黄陂路全长604米,呈东南至西北走向,连接着繁华的沿江大道与中山大道。追溯往昔,1897年这片区域被纳入汉口俄租界版图,1900年,租界当局修建此路,最初命名为夷玛街。直至1946年,为纪念祖籍黄陂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它正式更名为黎黄陂路。1997年,江岸区政府独具匠心,将其精心打造成一座露天的街头博物馆。如今,街道两旁依旧矗立着华俄道胜银行旧址、巴公房子旧址等17处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它们如同一座座凝固的历史丰碑,承载着厚重的岁月痕迹与文化记忆。
在调研过程中,队伍发现黎黄陂路热闹非凡,人潮涌动,作为调研行程中的一站,这里无疑是最具人气的历史文化街区。沿街望去,街边店铺类型丰富多样,从弥漫着醇厚香气的咖啡店,到摆满复古物件的古玩店,每一家都独具特色。除了这些固定店铺,摊位所形成的文化街区同样趣味横生。瓷器、绒花、大漆珠等传统手工艺品摊位前,围满了好奇的游客;创意十足的文创摊位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着人们驻足挑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商业摊位之中,还有一抹温暖的亮色——爱心志愿者与动物保护协会等设置的爱心小摊。志愿者们热情地向过往行人宣传着正能量,讲述着那些温暖人心的善举;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则耐心地科普动物保护知识,倡导大家关爱身边的小动物。这些爱心小摊不仅传递着向善的风气,更为这条历史文化街区增添了一份别样的人文关怀。队伍还发现,黎黄陂路主要凭借其浓郁的人文气息与丰富的文化色彩,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今后应当延续这种以文化特色吸引游客的方式,同时还要注重减少商业街的同质化现象,积极推动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此方能更好地助力黎黄陂路文化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持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此次对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让我们团队收获颇丰。从博物馆中触摸历史的脉搏,到各个街区倾听民众的声音,每一处调研点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古蕴新承 + 商旅活街”模式在不同街区展现出了多样的成效与问题,为后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需凝聚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多方力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合理规划商业布局,持续优化基础设施,解决交通拥堵、风格割裂、商业同质化等难题。通过创新文化展示形式、举办特色商旅活动,让古老的街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真正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让这些街区成为武汉永恒的城市名片,吸引着更多人前来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发展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4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