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新春佳节之际,各地纷纷开展各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2025年2月2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韵薪火相传”实践队队员来到了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灵地镇,实地调研并积极参与他们的民俗活动。旨在通过调研,深入了解“福”文化中民俗活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清流县游龙在当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客家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寄托着当地人们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事顺遂等美好祈愿,是一项极受当地村民喜爱的民间民俗。在2020年游龙灯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所以,在热闹的春节,年轻的小伙子们齐聚一堂之时,这项春节民俗活动便在大家的期盼中开始了!
经实践队员调研了解,游龙灯的龙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龙头、龙身以及龙尾。龙头和龙身由竹子编织成型,再用彩纸糊好,龙嘴中或挂有一个八角小灯笼,灯笼八面写着“四季平安”、“万事如意”等村民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或衔有一颗龙珠,代表着威严。龙身又叫“桥灯”,每一户有一桥灯,连接起来组成龙身。而一桥灯是由三个由竹子编织成拱形,固定在木板上,木板两端各凿一个圆洞,以便连接和栓上抬灯的木棒。长龙由几百桥连接,短的也有几十桥。
游龙灯的时候,由人抬着龙珠走在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龙头,然后是家家户户的桥灯,最后是龙尾。旁边是锣鼓队和礼炮队。锣鼓队鼓敲两下,锣敲一下,发出“咚咚锵、咚咚锵”的声音,边走边打。而各家各户需要等候在自家门口,待听见锣鼓声,立刻点烛烧香,“龙”一到立刻燃放烟花爆竹,这就是“接龙”,是村民们对来年风调雨顺、万事顺遂、烟收粮丰的祈祷,祈求龙赐吉祥、所愿成真。还有一些村民会给“龙”包红包,请“龙”到家周围绕两圈,希望自家来年好运连连,由好事发生!
实践队队员见证着村民们抬举着长龙,狂呼呐喊,奔跑游行于大街小巷,用最淳朴、最热烈的方式祈愿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巳巳如意!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询问游龙灯负责人,关于游龙灯这项民俗活动的传承中是否有遇到困难,现今是否解决等问题,负责人介绍到:“游龙灯这项民俗活动其实是在元宵节才举办的,但随着村民们到外工作、青年们在外求学等原因,元宵节时村里只剩下老年人以及零零散散的几位中年人,而年轻人有举办这项活动的热情,却因工作原因无法参与,只能一味的捐钱,可是捐再多的钱老人们也无法承担起这项需要体力的活动。最后,在年轻人的提议下,村民们的商讨下,最终决定将这项民俗活动的时间调整到大年初三、初四和初五,才能见到这十几年未见的热闹景象。”
实践队队员马思敏认为:“游龙灯活动寓意着“越闹越旺、越游越发”,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如意、添丁进财的夙愿,也是他们传承客家精神、守望家乡传统文化最好的体现!对于我们青年学子而言,这项活动很好的推动了我们对家乡民俗活动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客家文化、客家民俗的兴趣,呼吁我们青年学子学习游龙灯时对村民充满对未来的期盼与热情的精神,传承家乡民俗文化,领悟文化精髓。这些“福”文化民俗活动的举办,对于我们在外求学、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对于这项“福”文化民俗活动时间上的调整,看似是打破了传统的枷锁,实际上是推开了传承的大门。在这新的一年里,我要加强体力锻炼,来年争取也能成为抬桥灯的一员,亲自体验这项“福”文化民俗活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2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