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机械化浪潮冲击与传承人老龄化加剧,诸多非遗技艺正面临“人走技失”的危机。2月3日,“红音纪行,曲韵颂辉”社会实践队奔赴泰安岱庙,以“非遗活化路径探寻”为课题,通过影像记录、传承人口述史采集等方式,系统梳理泰山葫芦雕刻等非遗项目的生存现状。队员们深入对话第五代传承人杨秀文,在刀痕凿印间解码两百年匠心传承密码,更以青年视角探寻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为文化根脉的赓续注入青春力量。
寻访岱庙探非遗:方寸葫芦蕴乾坤
青砖黛瓦的岱庙院落内,杨秀文的工作室陈列着百余件葫芦雕刻作品:祥云瑞兽盘桓于葫芦腹身,诗词篆刻游走于曲形弧面,二十四节气图谱浓缩于盈掌之间。实践队员驻足观摩,惊叹于刀锋下的万象乾坤。
“泰山葫芦雕刻始于清代,兴盛于民间祈福文化。”杨秀文轻抚一枚刻有“五岳独尊”纹样的葫芦,向队员娓娓道来。据其介绍,泰山葫芦因质地坚实、形态圆融,自古被视作“福禄”象征,匠人以浮雕、镂雕、烫绘等技法,将泰山传说、儒家经典镌刻其上,形成“一葫一故事,一器一山河”的艺术特色。2011年,这项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话传承人:刀锋流转间见匠心守望
在近两小时的访谈中,杨秀文向实践队展示了从选葫、晾晒到构思、雕刻的全流程。“葫芦雕刻讲究‘三分刻,七分养’,仅晾晒定型就需三年。”他手持一枚未完工的葫芦解释道,“下刀时要顺应纹理,错一刀,整器尽毁。”
谈及技艺传承,这位年逾六旬的匠人神情凝重:“培养一名成熟的手艺人至少十年。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学两三年便放弃。”他坦言,尽管近年非遗保护力度加大,但机械化仿品冲击市场,手工雕刻因耗时久、成本高,生存空间愈发狭窄。“刀要稳,心更要静。可如今,连我自己带徒弟时都常被手机消息打断。”
传承困境:慢工细活难抵时代浪潮
实践队在调研中发现,泰山葫芦雕刻目前仅有7位全职传承人,平均年龄55岁以上。杨秀文的工作室内,半人高的存货架上堆满未售出的作品。“纯手工雕刻的葫芦定价千元以上,游客更倾向选择几十元的机制品。”队员王家琳在访谈记录中写道。
面对困境,杨秀文仍未放弃希望。他尝试将生肖、动漫元素融入传统纹样,开设短视频账号展示雕刻过程。“只要还有人愿意看这门老手艺,我就继续刻下去。”刀与葫的对话,迸发出跨越时空的艺术回响。
实践之声:以青春之力守护文化根脉
“杨老师工作室里那盏常亮的台灯,让我想起《匠人须知》里说的‘一生悬命’。”实践队员不禁感慨。队员们通过影像记录、访谈实录、新媒体传播等方式,相关成果将通过高校、博物馆等多渠道推广。
据悉,“红音纪行,曲韵颂辉”实践队后续将奔赴曲阜等地,持续开展非遗活化路径调研。正如实践队员在日记中所写:“当年轻的手接过古老的刻刀,文化血脉便有了延续的温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2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