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独行绘就文明图景:淮北师范大学学子的南澳街道治理实践
由于近年来深圳不断发展,公路、马路、步行街的建设四通八达,这些基础设施在给群众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是对群众安全意识的一个考验。而随着社区居民数量增加,车辆增多,社区的交通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交通管理不仅能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居民出行效率,还能营造安全、有序的居住环境。因此,2025年1月10日至1月23日,淮北师范大学2023级学生吴孔超利用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契机,扎根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街道海滨北路社区,以“一人团队”之力开展交通治理调研与志愿服务。通过14天的实地观察、数据分析、居民访谈与行动干预,他累计提出6项优化建议,推动3项措施落地,并促成社区成立“交通治理志愿队”。这场“一个人的实践”,不仅改善了路口通行效率,更点燃了居民参与共建文明交通的热情。
一、数据为基:从混乱到有序的早高峰
1月10日,清晨8点30分,海滨北路与海兴路交叉口已隐约传来车流轰鸣。吴孔超站在路缘石旁,手持红外调研本,专注记录每分钟通过的行人与车辆数。他的调研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时段的冲突点:7:05,外卖电动车逆行; 7:22,几名中年人闯红灯;7:45,旅游大巴违停导致后方车辆积压……
“早高峰人车混行率很高,这背后是交通标志缺失与规则认知错位。”连续一周的蹲点数据显示,该路口日均人流量大约是车辆通行量的两倍,但仅有2处模糊的斑马线,且无任何礼让行人提示。另外,还有很多人骑电动车不戴头盔。
这份可视化报告成为破局关键。于是,他找到南澳街道办,并进行探讨。1月17日,南澳街道办采纳建议,在3个重点路口增设6块“礼让行人”反光标牌,并重新施划12处非机动车等待区。并在红绿灯上安装喇叭,提醒骑乘电动车时需要戴好头盔,遵守交通法规。吴孔超更化身“临时协管员”,每日早晚高峰手持旗帜疏导交通。“注意右转盲区!”“请退回等待线!”沙哑的提醒声中,他单日劝导多次违规行为。一个月后,该路口早高峰拥堵时长从45分钟降至28分钟,人车冲突率明显下降。
图为吴孔超指挥交通。吴孔超供图
二、民声为引:破解旅游热背后的停车困局
“上周游客太多,到处都是车,让我们这些居民难以正常出行。导航误导让游客车辆堵死小区出口!”1月18日,在社区街道办,居民赵阿姨的控诉引发共鸣。作为深圳热门滨海旅游区,南澳街道夏季日均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私家车违停问题尤为突出。吴孔超的调研显示:海滨北路单日违停量峰值达147辆,其中83%为外地牌照,且多集中在狭窄的支路交叉口。
为摸清症结,他连续3天从早8点至晚10点驻守社区出入口,绘制出“违停热力图”,发现游客普遍存在“导航误导”与“标识不清”的困惑。“很多App将海滨浴场导航至居民区内部道路,而官方指示牌被树木遮挡。”基于此,他建议出“三级导流方案”:在主干道增设5块电子引导屏,将游客车辆分流至2公里外的免费停车场;组织周边居民成立“文明停车劝导队”。
增设交通标志的提议起初遭遇阻力。“牌子能管住司机?”面对质疑,吴孔超连续三天在路口统计违规数据:早高峰1小时内,23名行人闯红灯,17辆电动车逆行。他将数据对比视频提交社区会议,最终说服工作人员。标志落地后,他主动担任“解说员”,向司机演示礼让规则。为巩固效果,他每日早晚身穿荧光马甲,手持指挥旗参与交通疏导。居民王女士表示:“以前过马路提心吊胆,现在司机主动减速,变化太大了!”
图为街道办建设标志。吴孔超供图
方案实施首周,社区东侧闲置空地化身“潮汐停车场”,30个车位日均周转率逐渐提高。游客王先生拿着手绘地图感叹:“原来200米外就有停车场,之前跟着导航绕了半小时!”更令吴孔超欣慰的是,7位居民主动加入夜间巡查队,用手机闪光灯提醒违停车辆。“以前觉得治理是政府的事,现在明白每个人都是参与者。”退休教师周伯伯说。
三、星火燎原:从独行到共治的治理新生
1月20日清晨,20米长的“文明出行千人签名墙”竖立在海滨北路街心公园。78岁的张爷爷颤巍巍写下名字:“小伙子一个人都能改变路口,我们更不能拖后腿!”据统计,活动共收集签名1273个,居民建议58条。
如今的海滨北路,新漆的斑马线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智能行人过街提示器播报着安全提醒。吴孔超站在曾经“战斗”过的路口,看着井然有序的车流,说:“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若能唤醒更多人的参与,就是成功的开始。”
图为当地行人骑乘电动车时戴上头盔。吴孔超供图
对此,他做了自我总结:“通过参与社区交通指挥志愿服务的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社区交通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经过为期两周的调研,我针对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街道海滨北路2号的交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分析,并积极参与交通指挥实践,努力为居民创造安全、有序的出行环境。
在交通指挥的实际操作时,我感受到了高峰时段的人流车流密集带来的压力。在志愿者的协作下,我们共同努力,尽可能减少交通混乱,劝导过往行人遵守交通规则。这一过程让我认识到,交通管理不仅依赖于制度,也需每位市民的参与和遵守。通过实际的指挥经验,我增强了对交通安全的主观认知,发现许多潜在问题,比如路口标志不清、人车混行现象严重等。此外,在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许多人对交通规则存在侥幸心理。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明白了交通意识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提升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需要通过更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教育活动。
总体而言,此次调研活动让我切实参与到了社会服务中,它不仅提高了我的社会责任感,也加深了我对交通安全及社区建设的关注。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充实。我深刻认识到,交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希望在未来我能够继续参与类似的志愿活动,为建设更安全、和谐的社区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也希望社区居民能够共同努力,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为打造美好的出行环境而奋斗。”
回望14天的实践,吴孔超在返程列车的车窗上呵出一片白雾,用手指勾勒出那个熟悉的路口轮廓。他知道,当早高峰的喇叭声变成此起彼伏的“谢谢”,当劝导员的荧光马甲从一件增加到十二件,这场始于一个人的行动,早已在冬日暖阳中长成了属于整座城市的文明年轮。(通讯员 吴孔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1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