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指示,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白洋红脉源践行小组依托河北省白洋淀景区的红色资源,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团队成员刘奕汛、张晓晨、郑文静等人围绕“探寻白洋淀红色精神,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题开展寒假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前往雁翎队纪念馆,深刻领悟雁翎队精神,以白洋淀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
01
走进红色基地
1月18日,小组成员首先来到位于河北省白洋淀文化苑景区内的雁翎队纪念馆。纪念馆以“红色”,即雁翎队精神为依托,借助生态资源资源成为红与绿(世界名荷园、西淀风荷等自然生态)、红与古(水围行宫、敕赐沛恩寺)、红与蓝(天蓝水清、碧波荡漾)、红与俗(嘎子村民俗风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形成综合性品级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雁翎队纪念馆其中分设“序厅”、“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等18个主题鲜明的展厅。通过大量翔实、丰富、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实物与形象雕塑,以及运用电光声、三维动画立体成像、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艺术手段,再现了闻名中外的白洋淀雁翎队神出鬼没、机智灵活地打击日寇的生动场面和光辉战斗历程,令人身临其境。
白洋红脉源践行小组此次主要调研了三个展厅,深刻领悟到抗战时期雁领队的英勇无畏。首先在“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主题展厅中,翔实的文字介绍和历史图片帮助小组成员深入了解了当时全国抗战的背景以及冀中地区抗日力量的崛起过程。其次,“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 主题展厅以图像资料真实记录和呈现了日军的残忍行径,小组成员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后,纷纷为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而感到愤慨,为有雁翎队这样英雄的儿女而感到骄傲。
众多展厅中最为震撼的当属“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主题展厅。该展厅陈列着枪支、刀具等大量雁翎队使用过的武器以及制作精巧的船只模型等文物。小组成员通过文字记载了解到,当年雁翎队战士们就是凭借着这些简陋的武器,在这片水域与装备精良的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深刻感悟,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不仅是抗战岁月的有力见证,更时刻告诫着后人铭记历史,铭记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艰辛,铭记白洋淀上那段可歌可泣的英勇篇章。
回顾着雁翎队在党的领导下,于这片水乡泽国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的英勇历程,成员们深刻感受到雁翎队队员们不畏强敌、机智果敢、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也愈发体会到如今的和平与幸福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02
传承红色精神
雁翎队精神,是白洋淀人民在抗战时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调研结束后,小组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对此次参观的见解,表示将伟大的雁翎队精神融入至思政课教学实践之中,既要在课堂中进行专业讲述,更要渗透进生活中的话题里。
当实践成员们结束在白洋淀景区的学习考察,踏上返程的路途,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意味无穷。实地调研过后,成员们积极行动起来,将在白洋淀所汲取的红色养分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给身边的同学、朋友和家人,让更多未曾亲临白洋淀的人感受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刻体会红色精神的内涵,以白洋淀红色资源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践。对于实践成员来讲,此次白洋淀之行,参观红色景点只是起点,深入学习领悟雁翎队精神并赋能思政课教学实践才是核心。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以红色资源为例,引导青年学生铭记历史使命,坚守初心,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相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代代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1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