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灵山卫街道,有一座承载着600多年历史记忆的城隍庙,它宛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近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服务社区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社会实践队队员,走进了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灵山卫城隍庙,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图为灵山卫城隍庙修建后的大门
踏入城隍庙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棵高大挺拔的白果树,它们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庙宇。据队员向单位管理工作人员了解,这两棵白果树已有600多岁的高龄,树径达1米。斑驳的树干和茂密的枝叶,见证了城隍庙历经的风雨变迁。
图为灵山卫城隍庙两棵老白果树及主庙
绕过白果树,便来到了城隍庙的主殿。主殿青砖青瓦,木窗铜门,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门前的台阶虽已被岁月打磨得有些光滑,但依然坚固如初。走进主殿,四米高的城隍爷塑像威严地端坐在神台上,左右两边是判官思有顺和霍五常的站像,他们表情冷酷,仿佛在审视着世间的善恶。殿内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内容多为城隍爷巡城以及天庭、地狱的场景,色彩虽已有些暗淡,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湛技艺。
在工作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穿过主殿,来到后院,这里相对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风声和树叶的沙沙声。后院的墙面上记录着“承恩听雨”“仓湾敬读”“天齐晨钟”等灵山卫的八景和当地的故事传说。这些传说为城隍庙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让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灵山卫城隍庙始建于明朝初期,是为了供奉城隍爷,守护一方百姓而建。在古代,城隍被视为城市的保护神,人们相信他能剪除凶恶、保国护邦,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此,城隍庙在当地百姓的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然而,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洗礼,城隍庙也曾饱经沧桑。部分房屋坍塌,庙内的塑像也被移走,一度破败不堪。2011年,灵山卫政府筹资200多万元对城隍庙进行了修复。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人员对主殿和后宫进行了精心修缮,重新立起了包括城隍爷和城隍娘娘在内的10座塑像。
图为城隍庙重修后立碑
如今,灵山卫城隍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每年的城隍庙庙会,都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加。庙会上,茂腔表演、古典舞蹈、民乐演奏等文化活动轮番上演,台下观众沉浸其中,热闹非凡。除了文化表演,庙会上还有各种非遗展示和传统手工艺品销售,让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浓浓的民俗风情。
通过与街道办事处的文化宣传相关工作人员沟通,实践队员们得知,灵山卫街道也十分重视城隍庙的保护和开发,并重视将其作为文化和城市景观的新地标进行发展。近年来,街道依托人文文化优势,将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和现代时尚深度融合,以城隍庙庙会为契机,探索出了“以会为媒、消费唱戏”的经济模式,积极发展围绕城隍庙老戏台推出的戏曲文化产业,打造了全新的文旅IP,充分激发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灵山卫城隍庙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祈福的地方,也是游客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当地政府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名片。通过这次探访实践,时间队员们充分感受历史传承的脉络,接受着爱国思想的洗礼。从古代的建筑智慧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再到文化传承工作者们的接续奉献,这里的每一处痕迹都蕴含着无尽的精神财富。我们深知,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未来的指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历史、弘扬爱国精神的重任,要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0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