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思雨)一方水土一份记忆,一声乡音一份联结,“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心灵安全的港湾。方言是表达中国地域文化的根基,它作为一种地方标签,是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也是乡村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珍视方言,留下乡音,记住乡愁,保护好各地语音的“身份证”,就是留住我们的根,也是地域文化自信所在。
而在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普通话普及力度不断增强,很多方言在挣扎着、哭泣着,许多年轻人都离开家乡去往大城市安家立业,本土成长的人越来越少,会说方言的年轻人更是屈指可数,许多方言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为促进方言继续传承发展,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韵语织乡”实践团分别在山东省、浙江省、山西省等地以“保护方言,延续雅韵书新篇”为主题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非遗戏剧视域下方言传承与保护的探索,寻找发展方言新方案。
在实践准备阶段,我们团队的成员集思广益,利用线上加线下地模式开展这次实践活动。在开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制作线上调查问卷对非遗文化进行了深入了解。查阅资料的过程繁琐而无聊,但团队的每一个人都高度沉浸在其中,认真地对待这一项工作,这不仅让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对方言与非遗戏剧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解,更让我们收获了沉静下来完成一件事的能力,使我们的实地调查更加条理且顺利地展开。
实地调查是真正离开书本、走进社会的过程。首先,我们先去了日照市图书馆方志馆,学习了日照市的独特方言,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这片地域独一无二的魅力与文化底蕴,仿佛体会到了这片土地的性格特点。之后我们抱着十足的期待在自己的家乡分头进行调查,而我则是在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展开了进一步的社会实践。首先我去参观了本地的方言文化馆,通过对方言内容与历史的了解,增加了我对故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我更好地融入本土文化与氛围中,激起了我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在这之后,很幸运有机会去观看了平鲁晋剧团的一次表演,在将近零下十度的天气下,演员老师们顶着寒风完整又声情并茂地完成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演出,这令我肃然起敬,更让我体会到非遗戏剧传承者的不易。在演出结束后,我积极与工作人员沟通,并怀着十足的热情与期待与演员老师进行了交流,其中一位老师已从事行业十二年有余,我问学戏如此苦累,那您这十二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他说:“热爱让我开始了戏曲之路,也是热爱让我坚持戏曲之路。”同时他也告诉我晋剧的重要地位,看戏学戏的人越来越少,这令他感到担忧,其他的晋剧演员亦是如此,呼吁群众积极学习晋剧,传承本地的乡土文化。
戏曲是方言的表现形式,在实地调查后,我不禁感到惋惜,晋剧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文化的骄傲,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推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而方言作为戏曲的根源与地域文化的标志,急需救援,行动刻不容缓。针对该问题,我们团队的成员深入分析,提出有力的解决方案。方言保护亟不可待,一寸乡愁还需留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把传承故乡的声音作为责任和使命,让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在方言的发展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使我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也使我们得以在社会的大课堂上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为今后更好地完成学业巩固了地基。能参加这次实践,我感到十分荣幸,在进行调研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我也十分高兴在这次实践中收获了许多。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的概念,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无论前方是否布满荆棘,我们都要勇往直前,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9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