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浪潮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智慧。2025年1月9日,河海大学“泥韵传薪”实践团与南京泥人的非遗传承人朱建东老师展开了一场深入交流,试图揭开南京泥人这一古老技艺的神秘面纱,探寻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在朱建东老师的工作室,实践团成员们开启了泥人文化的奇妙之旅。朱老师展示了一系列充满创意的泥人文创产品,如以六朝瓦当为灵感制作的开瓶器、冰箱贴,还有将魏晋南北朝出土人物元素二创成表情包制作的开瓶器,这些文创产品将古老的泥人工艺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
朱老师向大家展示泥人文创产品
谈及与南京泥人的缘分,朱建东老师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大学学习美术教育的他,本可能成为一名美术老师,却因机缘巧合与工艺美术协会合作,结识了泥人技艺的老师,从此便被这门手艺深深吸引,踏上了传承与创新的道路。
我国泥人文化丰富多样,不同地方的泥人虽各有流派,但相互交融。朱建东老师介绍,南京泥人厂的老师傅也曾到无锡泥人厂学习,各地泥人有诸多相似之处。为凸显特色,南京泥人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相比无锡惠山泥人阿福的精致细腻,南京泥人更加小巧写意,画人脸时寥寥几笔却生动传神;在塑造手法上更注重彩绘,形成独特的“三分塑,七分彩”特点。
而在当下,南京泥人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其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导致人力成本高、效率低下、经济价值不高,学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泥人制作耗时久,更多是作为艺术作品,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良好的产品,文创产品因知名度低也难以推广。
面对传承困境,朱建东老师和他的团队积极探索应对之策。他们提出“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的理念,通过改良泥人形象,提取泥人元素,打造流行IP。他们将泥人元素融入实用物品,如用瓦当形象制作实用物件,借鉴多巴胺配色以符合当下审美。同时,越来越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加入,为南京泥人的创新注入新活力,自媒体平台也成为宣传推广的新阵地。尽管朱建东老师在自媒体方面已有所尝试,但他表示精力有限,运营工作还需更多年轻人参与,设计出符合年轻人喜好的内容。
在交流中,实践团还了解到,目前虽有学生参与泥人保护的体验学习,但尚未形成系统专业的学习体系。对于南京泥人与博物馆热门IP结合的设想,朱建东老师认为,由于南京泥人知名度较低,难以像故宫博物院文创那样产生广泛影响。在泥人元素提取和创新方面,朱建东老师举例,以钟馗和小鬼为主题创作时,针对年轻人的喜好,将小鬼形象创新为开心鬼、胡闹鬼、爱哭鬼等,将年轻人的创新想法与传统手艺相结合。
在宣传推广方面,南京民俗博物馆为南京泥人提供了免费场地,学校等机构也会通过这一平台邀请朱建东老师开展讲座和课程,让更多孩子了解南京泥人。此外,类似影视剧组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也为南京泥人的宣传提供了新思路。实践团成员提出,南京泥人“慢工出细活”的制作过程,能为快节奏社会中的人们提供情绪慰藉,朱建东老师对此深表认同,认为泥人具有艺术疗愈和艺术教育的功能。
朱老师和大家进行深入交流
此次采访,让河海大学“泥韵传薪”实践团成员们对南京泥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在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下,在新一代力量的注入下,正努力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期待南京泥人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更多人领略到这门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
朱老师和“泥韵传薪”实践团成员合影
撰稿:张是嘉
图源:马群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97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