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活非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调研纪实
1月2日至1月4日,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焕活非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赴重庆市荣昌区开展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深入了解荣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挖掘新技术、新业态对其“活态”保护和传承的创新路径,更好发挥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实践团由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2023级硕士研究生共8人组成。
同学们与一宁夏布创始人陈克厂进行座谈交流
同学们与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李俭康进行访谈
同学们与荣昌陶非遗传承人梁红萍进行访谈
同学们与荣昌折扇厂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尹春莲进行访谈
在此次活动中,实践团成员赴中国夏布小镇、安陶小镇、荣昌陶博物馆、荣昌折扇厂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与一宁夏布创始人陈克厂、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李俭康、荣昌陶非遗传承人梁洪萍、荣昌折扇厂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尹春莲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共赏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感悟其执着专一、认真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
同学们赴荣昌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进行访谈
调研期间,实践团成员来到荣昌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与非遗中心蒋主任进行访谈,深入了解荣昌区在非遗的传承创新、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发展举措。
通过调研,大家充分了解到荣昌区国家级非遗的产业现状与发展痛点。夏布加工粗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加工产业带动周边地区乡村居民就业;荣昌陶手工艺术品为乡村注入文化内涵,以文化旅游方式带动地区文旅产业发展;荣昌折扇以其精良工艺闻名,凝聚文化记忆与情感结晶,传承着精益求精、敢比敢拼的精神内涵。
同学们在中国夏布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同学们参观荣昌陶博物馆
实践团队长、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孙道森表示,在走访调研中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传承创新和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作为重大学子更应挺膺担当,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非遗在保护传承中跨界融合,为激发非遗活力、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25年寒假开展的焕活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优势,助力非遗文化发展、服务乡村建设。此次调研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荣昌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对其创新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未来,实践团成员将紧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通过社会调研、理论研究等多元化途径,让非遗在新技术、新业态中“活”起来,以文化之力振乡村之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89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