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文化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汉中实践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党的二十大为中华文化保护指明方向,文化保护与传承,需要牢牢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存在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为牢记文化历史,保护文化传承,增加实践团成员的相关知识储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文化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4年7月13日前往陕西省汉中市展开调研,探寻当地的汉文化遗产。
部分实践团成员合照汉中市历史悠久,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截至2022年,汉中市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188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0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05个,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个。
实践团在7月13日与14日分别在汉中市的汉台区汉中市博物馆与勉县武侯祠进行实地实践调研。
古汉台是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时在汉中的行宫,而汉中市博物馆就建立在古汉台遗址处,不同于寻常以一个建筑为主体的博物馆,汉中市博物馆是明清建筑为主的园林式风格。据工作人员介绍,汉中市博物馆有8个展厅,博物馆基本陈列有《道教造像精品陈列》、《佛教造像精品陈列》、《石门十三品陈列》、《褒斜栈道陈列》等。
博物馆内汉台遗址
实践团成员在古汉台遗址
实践团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各个展区,包括汉中地区的历史沿革、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等。通过参观这些展品,实践团的成员们更加深入了解了汉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石门十三品陈列》参观时,实践团成员被许多风格迥异,保存完好的石刻所吸引,石刻历经千年,字迹仍然清晰,书法有篆也有隶,其中《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更是隶中带篆,全国仅有。《石门颂》记载了史书上没有的秦岭修路历史,《衮雪》完善了曹操的形象,引得实践团成员猜测:曹操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两个字呢。所有的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都让实践团成员对那一段历史有了新的感悟,新的看法,汉中市博物馆作为一个承载历史与文化的场所,对汉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践团成员听工作人员讲解石刻
实践团成员欣赏石碑
在7月14日,实践团去到汉中市勉县武侯祠,继续调研汉末三国时期的文化遗产。
勉县武侯祠,最早建于公元263年,由蜀汉怀帝刘禅下诏修建,现存建筑大都保持着明清时代风格,祠内文物丰富,匾联层层,碑石林立,古树名木甚多。
实践团在勉县武侯祠
实践团成员进入武侯祠后,被眼前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所迷倒,武侯祠中亭台楼阁遍布,不同于许多仿古建筑,祠内建筑大多采用木材与石材搭建,降低混凝土的比重,置身其中,仿佛真的进入了古武侯祠。武侯祠历史悠久,历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迹甚多,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明朝薜宣、明朝黄辉、清朝王士桢等都有留下自己的遗迹,祠中数棵1700余年的侧柏正好从汉末跨越至今,注视侧柏,目光不知与哪位古人重合。勉县武侯祠可贵的是保存了古时的建筑布局与园林造景,今日来到祠中的人仍然能领会到古时的审美与格调。
武侯祠对研究汉末蜀汉历史有重要作用,其悠长的历史记录了后人对汉末文化的看法,亦有助于研究汉后各代对这段历史的态度。
祠内牌匾
通过实践调研,实践团进一步确认汉文化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重要性。通过对汉字、传统习俗、文艺形式以及文化遗物的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汉文化的元素都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调研结果表明,汉文化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是促进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继续保护和传承汉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与发展。
作者:王科升
摄影:高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59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