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生调研团“承古拓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0日赴楚绣阁调研学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楚绣。团队采访了湖北省非遗楚绣代表性传承人:汪宣珍老师,探索、传承这延续了千年的辉煌灿烂的非遗文化。团队成员们通过与汪宣珍老师对话,在楚绣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传承现状与挑战以及保护和发展对策上在获得了宝贵的材料与启示。
在开展实地调研之前,团队成员做好了早期的文献资料收集。楚绣存续了3千多年之久,是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楚国诗人屈原曾在《楚辞·招魂》中,如此描绘楚宫丝织的华丽:“翡翠珠被,烂齐光兮,蒻阿佛壁,罗帐张兮。纂组绮缟,结锜璜兮。翡帏翠帐,视高堂兮。红壁沙版,玄玉梁兮。被文服纤,丽而不奇兮。”在内容上:楚绣绣样以灵动的动物为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凤纹、龙纹、虎纹、鹿纹等纹样,还有卷草花卉纹样,这样动物植物同处一画,温馨自然,表现出了自然界中的生机与和谐的场面,亲历楚人在现实生活中展现的高雅审美情趣和奔放不羁的热情,直面楚人狂放、自由生命的凤凰磐涅。楚人的生命活力,在这些线条中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在技法上:楚绣的针绣技艺讲究“齐、光、直、匀”,要求用线匀称,针脚细腻,疏密相间。楚绣绣工纹饰极其精美,纹样在繁杂中中有规律,神奇且浪漫。楚绣具有精湛的技艺特征与审美情趣,有它独特的针法与技法奇迹,主要以锁绣和钉线绣为主。
图为拍摄于阁内的楚绣绣品。魏宏琳 供图
汪宣珍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楚绣的历史,以及她自己与楚绣的经历。汪宣珍老师的师父王孝珍老师,一辈子坚持刺绣,每天刺绣时间长达八小时以上,哪怕年已七旬,但从无懈怠。这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匠精神,也深深地感染了汪宣珍。楚人崇尚龙凤,楚绣多以龙凤为基本元素,她从简单的图案临摹开始,专研楚国刺绣的精、细、满、平、亮等高端针法,从小件绣样到大幅绣品,古楚文化在她的指尖上一展神韵。学习越深入,汪宣珍就越为楚绣及其中蕴含的楚文化而自豪。
在这里,他们亲眼见到了王老师制作的一系列楚绣绣品,特别是那些惊为天人的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极富创新型的绣品。他们每一件都散发出独特、浓厚的文化气息。随后,汪宣珍老师为实践团展示了她刺绣的过程,成员们站在一旁,仔细的观看着刺绣的过程。这一针一线似暗藏玄机,或如宿命一般,来回于革皮之中。恰到好处,实乃汇然之作。汪老师有条不紊,手如游丝。细诉此处用的是楚绣特色锁针针法。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观看学习楚绣技法。魏宏琳 供图
在采访中,他们问:楚绣的传承价值是什么?她笑回:对于闲下来的劳动妇女,这是自己增加收入的好机会;对于我们传承人,这是自己应当肩负的责任。楚绣作为文化遗产,值得被传承下来;对于你们大学生而言,身怀绝技,才是立足之本。采访完楚绣传承人让实践团深受触动。他们对楚绣的热爱与坚守令人钦佩,数十年如一日,传承着这古老的技艺。楚绣中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那是历史的沉淀。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传承的力量和责任,也明白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他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些瑰宝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团在采访传承人汪老师。魏宏琳 供图
通过本次实践,队员们对楚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它承载了楚韵遗风,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楚绣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手工艺面临着被现代化的冲击。然而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努力和创新,楚绣正在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出现了卷轴挂画、楚绣摆件、扇子、包包、书签、茶杯垫、镜子等新的生活用品,使得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通讯员廖宇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53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