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茵茵绿芽,国学风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吴江片区成员徐静怡在盛泽镇人福村村委会展开活动,为小朋友们生动形象地宣讲传统节日和经典诗词的相关内容,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培养了他们对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与责任感。
我在本次活动中主要负责了两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阳节与《归园田居》的讲解,旨在让小朋友们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与经典优秀诗词,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小朋友们对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与责任感。
在讲解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备课环节中,我意识到自己对中华传统节日的了解也不够深刻。每当查找资料,看到那一段段陌生的文字,我愈发感到自己对中华传统节日,尤其是像重阳节这样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了解得竟如此浅显。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重阳”这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名称,更是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一份份情感的传承与积淀。
(图为徐静怡同学在课堂上与小朋友交流。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钱诗雨 摄)
我回想起儿时,家中庆祝重阳节的场景,长辈们登高望远,观赏菊花,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但那时,我只是懵懂地跟着家人一起,却未曾深究这背后的意义。而今,当我真正开始准备这堂课时,才意识到,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登高”和“敬老”的日子,它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因此,为了能让小朋友更加深刻地理解重阳节,我在备课中加入一些具体的事例。我搜集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在重阳节时的活动,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表达的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我收集了重阳节各地不同的风俗,如赏菊,祭祀,插茱萸,放纸鸢等。准备多个问题,请小朋友们分享他们的看法和在重阳节的经历。
在准备这些材料的过程中,我仿佛也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记录着过去,更启迪着未来。但是,同时我也感到悲哀,作为一名青年人,对中华传统节日的了解是那么的浅显。作为青年人与教育者,我觉得我有责任也有使命将这些宝贵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加年轻的一代在了解与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温度。
最终,当我在课堂上将这些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们时,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迷茫被解答后的快乐,那是对知识的渴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在讲解经典诗词《归园田居》的备课过程中,我沉浸在那简约而不简单的字里行间,每一次翻阅都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陶渊明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次备课,不仅是对诗词本身的解读,更是一次对陶渊明思想境界的深刻探索,让我再次被他儒家的坚守、道家的自然与释家的般若所深深触动。
儒家之坚守,在陶渊明的笔下,体现为对纯真人性的追求和对社会理想的执着。他虽身处乱世,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毅然决然地选择归隐田园,这份对自我原则的坚守,正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句,便是对他天性中厌恶官场束缚,向往自然生活,坚持本真自我的最好诠释。
道家之自然,则在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笔下的田园,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朴素无华,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机勃勃,更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心灵宁静。这种顺应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正是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陶渊明在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实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脱与自由。
而释家的般若智慧,则渗透在陶渊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之中。他看淡了功名利禄,超越了生死轮回,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的比喻,不仅是对官场束缚的控诉,更是对人生束缚的一种普遍认识。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则是对解脱束缚、回归本真后心灵自由的深刻体验。这种对生命本质的透彻理解,与释家所倡导的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这次备课,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陶渊明为何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他的诗词,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绘,更是他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后的精神独白。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宁静与自由,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图为徐静怡同学在为小朋友们上课。大学生网报通讯员钱诗雨 摄)
在上课过程中听到小朋友们面对陶渊明的选择做出的不同理解,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内心的真实呼声,体现出他们新一代的想法。在他们那一双双仿佛恍然大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他们对陶渊明精神的理解。
随着课堂的结束,我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满足与感动。看着孩子们或兴奋、或沉思的脸庞,我深知,今天播下的每一颗关于传统文化的种子,都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这次教学经历,不仅是对孩子们的一次知识传授,更是我个人的一次心灵成长之旅。我意识到,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深入思考。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项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收获了他们的纯真与热情,也看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价值所在。这份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传授知识上,更在于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展望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之中。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 徐静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142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